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8 09:50:21
《粵港澳灣區企業大戰略》白皮書預測,按照近年來走勢,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第一灣區。
每經實習記者|劉晨光 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文多
12月17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正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劉晨光 攝
改革開放40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已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灣區城市群。
2018年12月17日,在“光榮與夢想——2018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金融和科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張軍看來,金融和科技的結合是未來灣區經濟的一個中樞,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都是金融與科技發達的地區。“‘金融+科技’決定了整個粵港澳灣區的未來。”張軍說。
張軍認為,一方面,灣區經濟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好地與資本相結合,“風險投資其實是整個科技企業、科技驅動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如果缺少風險資本推動,科技企業或較難從傳統渠道中獲得相關資金支持”。在張軍看來,深圳是一個金融中心,也是一個資本中心,“我們的創投、風投,包括天使投資者,這些是深圳乃至整個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此外,科技的地位在灣區經濟中也日益凸顯。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彭明表示,大灣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明顯高于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在深交所上市的珠三角9市456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80%,且有50%是戰略新興企業。”彭明說。
在張軍看來,珠三角、長三角,甚至于渤海灣地區,毫無疑問是我國最具研發能力的地區,“但是相對而言,珠三角是應用科技主導的地區,因為所有研發最后都要變成應用科技,對經濟才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張軍表示。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非常好的經濟基礎,其中香港具有金融中心地位,深圳有創新中心地位,而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還有東莞、佛山一直到江門肇慶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集群,具有互相補充的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日發布的《粵港澳灣區企業大戰略》白皮書預測,按照近年來走勢,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第一灣區。白皮書顯示,根據2012~2017年大灣區各城市的經濟增速,計算各城市經濟規模相加到2030年約為人民幣27.22萬億元(折合約3.95萬億美元),雖低于此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預測的約4.6萬億美元,但已超越東京灣區(約3.2萬億美元)以及紐約灣區(約為2.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GDP總量第一灣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