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2 22:02:34
據悉,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所得稅優惠促進創業投資發展,創投企業可選擇單一投資“基金”核算,按20%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多位接受采訪的投資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無疑“是一項利好”。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肖芮冬
創投行業關注度頗高的所得稅話題,今天(12月12日)有了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舉措。
今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所得稅優惠促進創業投資發展,加大對創業創新支持力度。部署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三農”發展。
會議決定,在已對創投企業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實行按投資額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從明年1月1日起,對依法備案的創投企業,可選擇按單一投資基金核算,其個人合伙人從該基金取得的股權轉讓和股息紅利所得,按20%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或選擇按創投企業年度所得整體核算其個人合伙人從企業所得,按5%~35%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個人所得稅。政策實施期限暫定5年。
對此,創投行業可謂一片叫好聲,多位接受采訪的投資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無疑“是一項利好”。
某大型機構人士告訴記者,今天會議對創投繳稅的政策是基金行業頂層制度安排的重大舉措。首先,對依法備案的創投企業,可選擇按單一投資“基金”核算,按20%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基金可作為核算單位,而不僅是按單一項目計稅。第二,明確了基金收入性質是股息、紅利和項目轉讓收益,而不是經營性收入,這也是之前行業內關注的熱點之一。
有機構投資經理坦言,之前的一些市場消息確實“讓人嚇出一身冷汗,還好有驚無險”。另一家機構的會計人士告訴記者,這個方向十分利好,但“具體文件我們還沒看到,也還在等”。
普華永道金融服務行業稅務合伙人錢江濤也對記者表示,“明確股權轉讓收入可以按20%征稅是一個進步,接下來需要等待文件出臺以及地方具體細則落實。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范圍也許不僅僅包括創投基金,期待能夠明確并給予同樣的稅收政策”。
前海梧桐合伙人、董事總經理孫萬營對記者指出,創投的稅收新政是政府積極響應市場呼聲,以及肯定創投產業基金對創新創業促進作用的非常好的政策。“政策細節是在原有基礎上,給大家關心的核心問題有了一個妥善的解決。例如,之前市場上大家最關注、呼聲最高的問題是基金稅收是否合并核算的問題,因為以前基金項目虧錢的不抵扣、賺錢的要征稅,導致很不公平。現在明確整個基金項目組合合并統一計算,那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另外,之前核心的稅率問題也明確下來了,20%的稅率得以延續。稅率方面還給到了投資人選擇權,可以按照核定收益的20%征收或者年度5%~35%自行選擇,自由度非常大。”
“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對于創新創業,尤其是在目前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上的保障和刺激。”孫萬營總結道。
事實上,在今年9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于創投基金稅收政策如何完善,李克強就進行了這樣的定調,“第一,保持地方已實施的創投基金稅收支持政策穩定;第二,有關部門結合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抓緊完善的稅收政策,要確??傮w稅負不增;第三,要遵循‘不溯及既往’原則。”當天會議決定完善政策確保創投基金稅負總體不增。李克強提及,創投基金在企業直接融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鼓勵創業創新、保障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有關部門要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進一步促進創投基金發展。
時隔兩月之后,管理層對于稅率、核算主體等做了進一步細化,為明年1月1日起即將開始實施的這一優惠政策奠定基礎。
今天,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在公開演講中表示,私募基金登記備案以來,股權投資活力迸發,對實體經濟資本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已成為創新資本形成的重要載體。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在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255家,管理資產規模12.80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561家,管理資產規模8.44萬億元。2018年前三個季度,私募基金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的本金新增9656億元,相當于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6.3%,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本金。在投中小企業項目5.35萬個,在投本金1.89萬億元;在投種子期與起步期項目3.80萬個,在投本金1.84萬億元;互聯網等計算機運用、機械制造等工業資本品、原材料、醫藥生物、醫療器械與服務等產業升級及新經濟代表領域,成為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布局重點,在投項目4.72萬個,在投本金2.50萬億元。這些數據從側面證明了私募股權基金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新增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除了對創投機構的稅收優惠,國務院日前還印發了《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的重點舉措。其中明確,失業人員可在常住地辦理失業登記,申請享受當地就業創業服務、就業扶持政策、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重點群體創業稅收扣減享受主體主要包括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半年以上的人員,零就業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勞動年齡內的登記失業人員,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等。而他們可以享受的優惠是:從事個體經營的,在三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限額標準最高可上浮20%。
這一政策的執行期限為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未享受滿三年的,可繼續享受至三年期滿為止。
此外,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和街道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型企業實體,如果吸納重點群體就業,也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具體優惠為:在三年內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優惠。定額標準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上浮30%。執行期限與上面所列的相同。
有投資機構人士表示,這些優惠政策保障了重點群體的創業和就業,將為創業的人力資源市場注入更多活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