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6 19:33:49
繼新城控股、新城發展后,新城集團誕生第三家上市企業。11月6日,新城旗下物業平臺新城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首日即迎大漲。
每經記者|吳若凡 每經編輯|魏文藝
繼中海地產、綠城集團、碧桂園等之后,內地又一家房企拆分物業上市。
11月6日,新城旗下物業平臺新城悅控股有限公司(HK,01755,以下簡稱“新城悅”)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據悉,此次新城悅全球發售共2億股,其中包括國際發售股份1.8億股及香港發售股份2000萬股,每股價格為2.9港元,募集資金5.8億~6.67億港元。上市首日即迎大漲,收盤價為每股3.01港元,上漲3.7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新城悅是繼新城控股(SH,601155)、新城發展(HK,01030)后,新城集團第三家上市企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新城悅此次全球發行2億股,最多不超過2.3億股,每股價格為2.9港元,發行資金規模在5.8億~6.67億港元。上市首日新城悅股價一度漲幅達4.83%至3.04元;收盤價為每股3.01港元,上漲3.79%。
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新城悅發售所得款項約48%用于擴大業務規模及拓展業務地區;約12%用于在不同地域獲取多元化物管項目;約15%用于發展增值服務業務;約15%投資于先進技術及人才培養,以提高新城悅的服務效率及內部信息系統效率并實現服務標準化;約10%用于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新城悅簽約項目涵蓋21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的53個城市,總合約管理面積達7334萬平方米,總在管面積達3703萬平方米,其三年復合增長率為37%;在管外拓面積達1023萬平方米,占整體在管面積的27.6%,其三年復合增長率257.3%。
通過此次上市,新城悅約48%募資將用于長三角優勢區域、環渤海、中西部和珠三角區域的業務投資與覆蓋率。
就目前而言,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7年,新城悅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4億元、5.73億元及8.66億元,復合增長率47.1%,尤以2017年營業收入增幅最為明顯,同比增長51.1%。上述期內,凈利潤分別為2304.8萬元、5218萬元及9174.2萬元,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5.8%。
“選擇港股上市,一方面是因為有諸多案例在前,阻力能控制。港股的物業板塊股價可接受,通過港股上市,新城不僅能促進融資,也有利于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助于快速形成規模化效應。”安居客房地產分析師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港股上市整體上好處大大多于困難,例如上市會促成企業的規范、公開和透明化,這有一定困難,但對于規范健全企業組織結構、內外部流程是有重要作用的。所以現在內房企和新城有相似想法的很多,加速物業發展實現分拆上市,以求獲取更好的競爭力。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內房企已有包括綠城服務、中海物業、彩生活、金地物業、雅生活、碧桂園服務等在內的10余家物業服務企業在香港主板上市。
縱觀在港上市的物業企業,均表現出分拆公司市盈率大幅高于母公司的情況,并且在平均估值10倍左右的港股市場中,港股物業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25倍以上。
雅生活、綠城服務2017年每股收益的靜態市盈率甚至達到53.47倍和47.64倍,碧桂園服務上市首日的市盈率也一度突破50 倍。
有物業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背靠地產母公司的物業企業,在市盈率表現上有一定優勢,高市盈率主要依賴于投資者對企業持續穩健發展的信心。”
實際上,若綜合統計A股、H股、新三板,截至目前,上市物業公司已達105家,H股上市物業企業并不占多數。
上述人士表示,在香港上市雖然相對容易一些,但香港市場對于企業市值維護和股票流動性管理有更高要求。
“上市只是開始。”張波也指出,物業企業上市后,如果運營得當,能給公司市價及品牌溢價創造出更多想象空間。但如果沒有能力維持公司的市場表現,誘惑就會是加倍的壓力。
易居中國總裁丁祖昱也提醒,對資本市場來講,物業管理板塊具備輕資產的屬性,又有美好生活需求下生活服務板塊的預期加持,這使資本市場當前對物業企業更為友好。但是,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融資,還是要以推動自身服務能力更大發展為目的。想要融入資本市場獲得長久發展,在做好基礎服務的同時,利用多個觸點圍繞人與服務的建立連接,打造穩健可持續的業務模式才是關鍵。
尤其在物業企業更加重視規模的階段,張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現在是物業公司“搶地盤”的階段,也是它們對資金需求最大的時候。但如果這個時期企業能夠上市,未來活下來的概率才能大大提升,進而才有后期“瓜分市場”的資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