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5 21:33:39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有助于土壤污染修復行業和企業規范發展。目前修復市場空間被打開,行業預期得到了穩定。法律的出臺促進了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有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更有發展前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最強”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后,對于我國土壤污染修復行業將帶來什么改變?
11月4日,由中國環境報社、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主辦,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六期“綠金匯”沙龍在北京舉行,沙龍主題為“土壤污染防治法與土壤修復產業發展”。
土壤污染防治法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管理、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為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和監測、土壤污染預防、保護、風險管控和修復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規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此,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陽生認為,土壤污染防治法被認為是“最強”污染防治法,一方面體現在對土壤污染的風險管控和修復上,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污染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有法可依、終身追責上。
一直以來,土壤污染治理資金需求大,很多歷史性遺留問題造成土壤污染治理責任方難確定,土壤污染治理的資金壓力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
針對當前我國存在著土壤污染治理經費不足、大面積修復難以負擔等問題,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國家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業內人士希望通過建立國家基金制度等措施來破解土壤污染防治的高成本問題。
高能環境總經理陳望明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對污染責任人認定、污染治理誰來買單、如何對污染行為嚴懲重罰等核心問題給出的清晰答案,為我國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更為堅實的法律保障,將加速我國土壤修復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寶航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駿介紹說,目前國內的資金來源主要分三部分:第一,來自中央的專項治理資金,用于試點、示范項目,這部分資金占比較大;第二,地方政府進行一級土地開發所獲得的資金;第三,污染者付費或受益者補償得到的資金,但不少污染者付費能力不足。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有助于修復行業和企業規范發展。高能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魏麗介紹,目前修復市場環境正在好轉,業主更加重視,行業亂象減少,進入到由政策法規標準驅動的行業生態。企業在做項目時更加注重風險控制,對于前端場地調查和風險評估不明晰的項目,都在理性選擇。
多位參會的行業人士均表示,目前修復市場空間被打開,行業預期得到了穩定。法律的出臺促進了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有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更有發展前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