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3 22:12:14
記者梳理發現,5月、6月、7月、8月、9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分別占總發行量的1.12%、1.51%、1.60%、2.06%、1.67%,相比于5月至8月的連漲勢頭,9月的數據出現環比下滑態勢。
每經記者 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 胡琳 每經編輯 王可然
今年4月末,資管新規正式發布,隨后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落地。截至目前,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的時間剛好過去半年。在這半年時間里,銀行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情況怎么樣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相關梳理。
記者梳理發現,5月、6月、7月、8月、9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分別占總發行量的1.12%、1.51%、1.60%、2.06%、1.67%,相比于5月至8月的連漲勢頭,9月的數據出現環比下滑態勢。雖然資管新規正式發布以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占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對此,有專家也指出,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任重而道遠,凈值化轉型需要一個過程。
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這一條規定直接宣告此前銀行理財常年采用的預期收益率形式不再合規,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
據融360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在4月末資管新規發布后,5月份和6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6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為171款,較1月份增長158%。2018年7月、8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181款、245款。2018年9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較8月有所減少,發行量175款,環比減少28.57%。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5月、6月、7月、8月、9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分別占總發行量的1.12%、1.51%、1.60%、2.06%、1.67%。雖然4月末資管新規發布以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占比仍然處于較低比例。
為什么半年時間過去了,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仍然偏低呢?
融360分析師認為,一方面,投資者對于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較低,從習慣于購買預期收益型的投資者思想轉變成“自負盈虧”的思想,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銀行對凈值型產品的設計以及投資管理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銀行需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建設。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資金運營中心主任張銘富指出,在資管新規要求的過渡期內,凈值型理財產品會逐漸增加,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投資者教育亟待提高,改變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固定的觀念需要一個過程。影響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資者的接受程度,二是銀行資產管理的水平。投研團隊能力是重要影響因素,要保證理財產品的凈值穩定,需要投研團隊提高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在追求收益與控制價格波動風險之間進行平衡。目前,影響凈值型產品最主要的還是投資者對與產品的接受程度。
“過渡期內可續發老產品對接未到期資產或投資符合政策導向的新資產”規定下,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仍然是過渡期內的主力。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梳理,截至2018年9月24日,銀行業存續和在售的個人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數量占比高達89.52%。
天風證券指出,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以來,四大行的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數量占比在96%以上,且持續提升;股份行+交行、城商行也在95%左右。7月20日理財細則第八十五條規定,對于存量理財產品,商業銀行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存量理財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于是可以看到在理財細則之后,大行和股份行預期收益型發行數量占比繼續提升。
雖然,過渡期內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然可以發行,但是銀行凈值化轉型進度將可能直接影響2020年后理財市場格局。
張銘富告訴記者,早轉型可以早增加觀念更新的投資者黏性,大行在資產管理的能力和銷售渠道等方面都比中小銀行有競爭優勢,但中小銀行也可以根據投資者偏好深耕有特色的理財產品細分市場。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也提到,過渡期內,以符合新規的新產品充分承接現有客群,過渡期結束后存量老產品將消亡,凈值型產品將是主流。理財子公司需要的能力跟公募基金高度相同,核心的是產品設計能力、研究投資能力、銷售能力、募資能力。而在過渡期內,還在享受總行資源的前提下,要用符合新規要求的新產品逐步承接現有客群。這樣到了2020年底,銀行不能再發行預期收益型產品時,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客戶流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