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4 11:30:06
每經記者 高湘山 每經編輯 劉琳
關于設計師“苦逼”的段子,網上沒有一火車,也有一火車皮。
在自詡行業“老油條”的L君看來,西安設計師尤其不容易。
上個月聚會,當初他們班30個人學設計,現在就剩5個人還在這個領域。剩下的還能堅持多久,沒人知道。
“大家都是出來賺錢的,到最后倒像是搞情懷。”
甲方“爸爸”無止境的改方案,雖然是設計師長久以來吐槽的主要內容,但在西安,能接受甲方“爸爸”的摧殘,有時候也是一種榮幸。
以政府、國企為主要客戶的西安市場,接到一個好單,并不容易。
此外,網絡平臺的擠壓、外埠企業的競爭,對很多自立門戶的設計師來說,生存尤其不易。
面對激烈的競爭,在學校時醉心于“創作”和“藝術”的設計師們,落差巨大。
“絕不會讓孩子再做設計師!”不少設計師這樣說。
“忘掉”藝術吧!
在大多數人眼里,設計師是接近藝術的職業。
“我們上學時也這么想。”W君扶了扶厚厚的眼鏡說。
藝術是創意的表達,是個性的展現。但從學校進入職場的第一關,設計師首先要學會的是放下自己,適應客戶。
據他介紹,畢業一年后,能繼續從事設計行業的不足50%;而三年以后,在這個行業能堅守下去的最多只有10%。
“設計要提交的是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而不僅僅是創意。”W君說,傾聽客戶需求是首要的。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在作品中張揚自己個性的設計師鳳毛麟角。
服務行業是對人的服務,相互溝通中難免會有情緒的起伏,信任就顯得特別重要。
建立信任,無疑需要設計之外的技巧。
許多公司均會有專人負責與客戶溝通,然后再將甲方要求傳遞給設計師——同時也可防止設計師跳槽時帶走客戶。
設計師中也有自身溝通能力非常好的,但他們往往最終都轉型做了市場。其一更賺錢;其二,不用像設計師那樣經常加班。
設計師最期望遇到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甲方。
“如果合作雙方不能很好地相互了解,即使綁在一條船上,有共同的目標,也不能做到力往一處使。”從地產推廣到品牌設計,再到自己經營工作室的L君對此尤有體味。
圈子里對甲方“修改意見”的調侃層出不窮,設計師硬生生被逼成了“中國美工”。太多段子,L君都經歷過。
經過多年修煉,他“窺心術”的功底已經非常深厚——大到客戶的年齡、背景、日常喜好,小到某個階段的心情狀態,均能對客戶作出精準判斷。
“唯如此,才能盡可能規避合作產生的摩擦。”L君說,“至少可以少加班啊!”
關系才是“王道”?
除了面對客戶“爸爸”各種專業與不專業的修改意見,修煉到一定水準,自立門戶的設計師,還要面對市場更多的困境。
自開設獨立工作室以來,L君才發現,能有機會接受甲方“爸爸”的摧殘,有時候也是一種幸運。
按常理,廣告設計更多是為一些自主品牌提供服務,但西安的品牌活躍度遠不及沿海,經濟模式還停留在國企為主、民營較弱的狀態下。
政府、國企的單子,不但好,而且大,是所有設計公司都緊盯的“肥肉”。
“政府和國企單位所占的市場比例非常大,如果你沒有一些關系,操作起來就不太現實。”
L君說,有一次廣告競標比稿,即使他對自己的創意和表達很有信心,但依舊知道勝算不大。
果然,競爭對手動用關系拿下項目,但最終使用的方案,卻是照著他們的方案修改所得。
“完全是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走。”現在回想起來,L君仍狠狠地扔出兩個字:“惡心!”
“以前這種現象在西安特別兇。”已經轉戰會展專業設計師的F君,對此類現象則顯得平淡。
不過,據他們介紹,目前西安市場也開始出現了有償比稿,也算對設計師勞動的肯定。
但獨立設計師的日子依舊有待改善。
一方面,西安幾千家廣告公司,行業里大部分人都沒有所謂的特殊“資源”。眼瞅著政企“大客戶”的“蛋糕”被瓜分,自己只能忍住不舍,轉而盯住“小客戶”的“小豆包”。
然而,設計師行業的門檻又出乎意料得低。小份額市場上,“幾個人,幾臺電腦,找個地方就能開工”,競爭的激烈度自然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豬八戒、威客等網絡平臺對本地設計業務也有非常強的分流。
一個LOGO,五六百塊,這種低價走量模式,是L君這種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所不愿意涉足的。
“本地的設計行業幾乎沒什么活力”。L君如此說。
有行業,無生態
對設計師來說,一件有影響力的作品很重要。
但這需要機會。
如耐克、阿迪等行業巨頭,在尋找合作伙伴時,往往會給年輕團隊和私人工作室一些參與的機會。
年輕設計師適合品牌的獨特創意,往往會從中迸發出來。他們也因此嶄露頭角。
但西安本地的項目往往有一種“門第偏見”。
發展成熟、效益可觀的公司,常常從一開始就繞開了本地的合作伙伴。
“可能就是看不上吧!”F君說,相比本地,很多企業還是青睞一線城市的設計公司,覺得他們的設計師自帶光環,想法也更為開放靈活。
對此,L君同樣深有感觸:“很多本地企業寧愿花費大價錢,去選擇一流城市的二三流設計,也不愿在本地多瞧一眼。”
他介紹說,這幾年西安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專業水平相當不錯的設計公司,雖然收費適中,更懂本地文化和市場,卻也是空耗著等活兒干。
“一方面,他們在商業運營方面有欠缺;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始終不愿給本地設計師機會”。
商業運營,確實是本土很多設計公司的短板。
由于是輕資產創業,負責創意前端的設計公司每年都會有新面孔出現,但因為沒有穩定的客戶做支撐,往往難以長遠發展。
L君感慨,在這種情況下,本土設計的發展,只局限在技術層面,沒有良性循環,難免會呈現一種活力不夠的感覺。
此外,西安現在并沒有設計行業相關的官方組織,只有一家名為“平面為墻”的設計師民間協會。
該協會近兩年來在業內自發組織過一些活動,但在F君看來,這對于整體行業的促進力量甚微。至于建立行業規范體系,更無從說起。
談到行業規范,L君想要吐槽的更多。
“制定規則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按著流程走嗎?”L君說,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西安,大家似乎已經默認:項目完成后尾款收不回來。
他也遇到過那種“奇怪”的客戶,服務過程中不多做交流:“有問題不說,就憋著一股勁兒,攢到最后讓你的尾款變沒影兒。”
所以,熟人客戶,是L君最喜歡的。一方面,更容易溝通;另一方面,不用太擔心結款。
但,顯然,沒有一個企業僅憑熟人客戶可以有遠大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