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0 18:28:55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王光熙分享了聯想創投在人工智能產業、AI芯片等領域的投資策略,以及一些行業熱點的個人觀點。
每經記者 李少婷 劉春山 每經實習編輯 魏官紅
每日優鮮、摩拜單車、寧德時代、曠視科技均是當下炙手可熱的獨角獸企業,而他們快速成長的背后都少不了伯樂——聯想創投。從早期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投資平臺脫胎,目前聯想創投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互聯網+、消費升級等領域頻頻出手。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的專訪。王光熙分享了聯想創投在人工智能產業、AI芯片等領域的投資策略,以及一些行業熱點的個人觀點。
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在論壇上發言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NBD:聯想創投的AI產業投資邏輯是什么?
王光熙:我們的投資分兩類,一類是整個AI技術鏈條上的技術投資,另一類是技術在具體產業的應用落地。
我們覺得AI不是孤立的技術,而是整個技術鏈。今天的AI技術和AI算法是基于大量數據的集合,從這點來講,要真正做好AI的應用,必須有從物聯網、物聯網的數據采集一直到邊緣計算、超大規模應用數據的整合、應用,以及AI機器學習的算法,最后才能提煉出AI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具體還要跟產業深度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NBD:你曾表示人工智能產業投資要選擇有大數據基礎的垂直領域,因為AI改造后會有明顯的經濟效益,這里所指的垂直領域是哪些?
王光熙:每個行業的現狀和起步點都不一樣,其實并不是現在有數據才值得投資,基于不同的起步點,創業企業在行業中的切入點很重要。
比如工業互聯網,可能在某些制造細分領域里,連自動化都沒有做得非常好,那就可能有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使其直接從“手工+機械”的半自動化狀態一下子進入智能制造。這時我們要找的就是擁有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傳統行業迅速躍遷到智能制造狀態中的企業,進行投資。
而比如醫療影像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等方面已經沒有機會了,那就要尋找一些細分的機會。創業企業需要有比較深的理解,擁有算法、技術能力,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壁壘。
這也是為什么AI很難泛泛而談,因為很難以一個邏輯去投資AI在不同行業的應用。不過,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投資邏輯就是價值的創造和效率的提升,AI賦能的本質一是節省人力,二是比人做得更快、更好。我們過去看的案例,應用AI后效率至少提升5~10倍以上,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可能還會增加。
NBD:AI芯片被認為是中國芯片產業彎道超車的機會,您如何看待AI芯片領域的投資?
王光熙:首先,為什么大家覺得AI芯片是中國本土企業一個比較好的機會,這其實有個類比。跟造汽車一樣,汽油車已經發明一百多年了,而中國這方面差距比較大,直到今天,我們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領域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所以,彎道超車或者說是趕超的機會往往出現在更新換代的時候,出現在一個新的事物、新的變量顛覆原有產業的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創新企業才能有更多的機會,中國的新能源車可能是一個機會,AI芯片其實也是彎道超車的契機。
在我看來,大部分科技,不管是底層技術還是上層應用,都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技術+生態”的問題。技術的積累加上生態的積累,在一些特定的技術細分上,中國的學生和學者都足夠聰明和足夠勤奮,技術的積累可能還相對容易去趕超,但在生態的建設上其實是很難的。尤其是落后別人30年,再試圖重新造一個新的生態,去顛覆別人的生態其實是非常難的。
這就是為什么AI芯片這一塊大家會覺得有機會,因為這是一個新的生態。但即便是這樣新的生態,英偉達可能比我們早起步好多年,現在也已經比較成型,但相對處于較早期,很多應用還未落地,因此還有很多空間。
NBD:不久前深鑒科技被賽靈思收購,從而引發了國內AI芯片初創企業獨立發展可能性的辯論,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王光熙:具體路徑上,深鑒科技和賽靈思本身協同就比較強,這種收購可能是有很多商業上的考量。
所以我覺得對于中國AI芯片企業,包括寒武紀和其他幾家,最大的挑戰就是快速在技術上領先的同時,還要做生態,這是所有新興AI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像寒武紀他們的理論框架已經做得很好了,幾年前已經是世界領先的頂尖學術水平,后面就是怎樣把技術產業化做完。
除此之外,對寒武紀等也還有很多機會。畢竟技術是有國界的,整個國產化、自主可控這塊,都會對企業是個利好的消息。
NBD:您認為AI芯片最有前景的落地領域是哪些?
王光熙:目前安防領域前景是最大的,視覺、自動駕駛還是比較早期,沒有個5年起不來。
安防肯定是中國AI企業發展的特色,過去僅僅是一個覆蓋,未來不僅是覆蓋范圍的增加,而且有很多升級換代的機會。聯想創投也投了很多安防上層的場景和應用類的公司。
中國還是個商業大國,零售方面的AI技術也具備前景。自動駕駛肯定是非常大的一塊,但是時間點可能會相對更靠后一點。未來移動設備上也會是很大的一塊,手機、pad上的AI能力會越來越強。
很多和AI相關的計算,包括大數據應用背后的機器學習、分析提煉。這塊可能消費者看不見,但是在云端的服務器集群里面應用會非常多,這塊未來有望會覆蓋到各個行業。
此外,隨著5G的興起,整個帶寬、網絡會越來越暢通,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不需要在前端、本地進行計算。云端、邊緣計算普及開來后,會覆蓋到所有AI相關應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