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人物

每經網首頁 > 商業人物 > 正文

57歲李開復論AI:做個更深刻的人,隨便的你會被AI取代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2 19:51:40

李開復舉例稱,不是說AI會全面打敗所有的記者、作家、藝術家,而是說大部分閱讀和購買的人,沒有很深的造詣分辨98分跟76分的差別,因而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做一個更深刻的人,無論是記者、詩人還是畫家,如果隨便寫一寫,肯定會被AI取代。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宋思艱    

______________.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南宋詞人蔣捷不同時期聽雨,聽出了不同況味;今年57歲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今日(9月2日)也表達了他在不同年齡階段對AI的差異化心得體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日的新書發布會上,李開復表示,他不再認為AI取代大腦就是一切,也不再認為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但他并未放棄價值實現,他說:“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做一個更深刻的人,無論是記者、詩人還是畫家,如果隨便寫一寫,肯定會被AI取代。”

說AI估值:目前處于調整期

在新書《AI·未來》中,李開復提到,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拼圖之一。過去三年,中國各地掀起一波人工智能熱潮,從科技界、商界、各級政府機關開始,一直延伸到各行各業,甚至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學習人工智能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關于AI是否存在估值過高的疑問也隨之而來。“有關AI泡沫,其實不是真的泡沫。”在李開復看來,目前AI處于估值調整期,當任何一個概念特別火后,很快就會被玩壞。因而很多創業者都要包裝AI,每個投資人都要布局AI項目。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開復稱,AI公司越來越會講故事,VC也開始搶占AI賽道,但存在“不知道怎么投,很多人爭相入局一個好公司”的情況,因而就出現了AI融資新模式——某一個好的AI項目,可能會有10個VC來投資,每個投資機構的投資額為1000萬元~2000萬元左右,項目缺少領投方的這種模式,存在不可持續性。

“去年著書的時候,我說AI的泡沫可能也不會太遠,這意味著太多人用AI來包裝,造成估值過高情況,這也將會得到調整。”李開復說,而在眼下,當時的預言也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正進入年底,AI也將步入估值合理化階段。

“AI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出現過泡沫,但AI就跟互聯網一樣,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只是在走的過程中,每一波小浪潮可能會有一些波動,但長期十分樂觀。”此外,李開復提到,過去三四個月AI企業整體估值下降約20%~30%左右,未來再下降20%-30%,就意味著AI即將進入估值合理化時期,也將有更多的機會投更多公司。

談AI作用:也可能帶來巨大破壞

毋庸置疑,經歷了逾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人工智能,已經從發明階段步入商業落地階段,并迎來“深度學習”這項重大技術突破,使其可以在真實世界里解決過去人們遇到的棘手問題。

回顧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李開復提到,“我非常相信喬布斯說的‘很多點能串成一根線’的演講,他的意思是,你很難在年輕的時候策劃你未來的每一個點,把未來都設計好,但當你年紀大的時候,回去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這個點確實可能可以串起來”。

因而,李開復在不同階段,對于AI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我20多歲的看法可能是AI就是來取代大腦,懂了AI,我們就是世界最有價值的科研;我30多歲看待AI,可能覺得這個技術論文很好寫,但做出產品好像怎么做都有各種問題;到了40多歲的時候,可能看到的是這個AI其實在有一些數據領域,比如搜索還是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價值;然后到了50出頭的時候,可能看到的就是生了一次病,對整個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對過去取代人大腦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也有了不同的認知”。

對于剛剛過去的三年,李開復認為,短期來說,AI帶來巨大的財富,但會取代大量的工作,這需要得到人類足夠的認知;長期來看,AI如果能夠真的把重復性工作取代了,那么人類的時間可以更好地花在有興趣的事情上。

此外,李開復提醒,自從深度學習發明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設想進入到生活中,大幅提升了工作與生活的效率。但人工智能帶來的并不僅僅是巨大的財富和高效的生產力,同時還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撕裂: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已經改變了世界,即將對全球經濟展開前所未有的沖擊。而最可能發生的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大沖擊,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大規模失業。

講AI創造:需要高門檻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即便不存在AI元素,很多企業也處于爭相追趕的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行業如何建立技術壁壘,更好跟上AI時代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很多行業都會被AI所改變,它不見得是一個AI的技術改變一個人,而可能是用整個AI的技術顛覆了整個行業或產業。”對于這一點,李開復以出版業為例稱,整個閱讀人群的閱讀習慣過去這兩、三年改變得非常快,眼下今日頭條的估值已經大于所有媒體估值,一些讀書大號的估值可能也大于一些出版社估值。而這些事情都要促使出版社反思,重新思考怎樣成為顛覆浪潮的一部分,而不是思考怎么做微調,微調已經不能成就沒落的傳統行業。

“你要把門檻降低,AI也可以創造,你繼續降低,3歲的孩子也可以創造。”談及AI創造,李開復不斷強調,AI創造需要高門檻,AI會做重復性的工作是比較低門檻的創造,但真正滲透情感和思想的創造非常不易。真的有創意的東西肯定是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畢加索打造新派系,優秀作家寫了專欄評論,科學家發明解決某種癌癥的藥物,這些是否能被AI創造,顯然面臨較高的門檻。

此外,李開復舉例稱,不是說AI會全面打敗所有的記者、作家、藝術家,而是說大部分閱讀和購買的人,沒有很深的造詣分辨98分跟76分的差別,因而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做一個更深刻的人,無論是記者、詩人還是畫家,如果隨便寫一寫,肯定會被AI取代。

李開復總結稱,人工智能像一把利刃,將時代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板塊:人工智能到來之前,世界上的一切循規蹈矩,有序進行;人工智能到來之后,未來勢必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所有的秩序和契約都將被重新改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南宋詞人蔣捷不同時期聽雨,聽出了不同況味;今年57歲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今日(9月2日)也表達了他在不同年齡階段對AI的差異化心得體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日的新書發布會上,李開復表示,他不再認為AI取代大腦就是一切,也不再認為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但他并未放棄價值實現,他說:“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做一個更深刻的人,無論是記者、詩人還是畫家,如果隨便寫一寫,肯定會被AI取代。” 說AI估值:目前處于調整期 在新書《AI·未來》中,李開復提到,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拼圖之一。過去三年,中國各地掀起一波人工智能熱潮,從科技界、商界、各級政府機關開始,一直延伸到各行各業,甚至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學習人工智能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關于AI是否存在估值過高的疑問也隨之而來。“有關AI泡沫,其實不是真的泡沫。”在李開復看來,目前AI處于估值調整期,當任何一個概念特別火后,很快就會被玩壞。因而很多創業者都要包裝AI,每個投資人都要布局AI項目。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開復稱,AI公司越來越會講故事,VC也開始搶占AI賽道,但存在“不知道怎么投,很多人爭相入局一個好公司”的情況,因而就出現了AI融資新模式——某一個好的AI項目,可能會有10個VC來投資,每個投資機構的投資額為1000萬元~2000萬元左右,項目缺少領投方的這種模式,存在不可持續性。 “去年著書的時候,我說AI的泡沫可能也不會太遠,這意味著太多人用AI來包裝,造成估值過高情況,這也將會得到調整。”李開復說,而在眼下,當時的預言也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正進入年底,AI也將步入估值合理化階段。 “AI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出現過泡沫,但AI就跟互聯網一樣,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只是在走的過程中,每一波小浪潮可能會有一些波動,但長期十分樂觀。”此外,李開復提到,過去三四個月AI企業整體估值下降約20%~30%左右,未來再下降20%-30%,就意味著AI即將進入估值合理化時期,也將有更多的機會投更多公司。 談AI作用:也可能帶來巨大破壞 毋庸置疑,經歷了逾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人工智能,已經從發明階段步入商業落地階段,并迎來“深度學習”這項重大技術突破,使其可以在真實世界里解決過去人們遇到的棘手問題。 回顧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李開復提到,“我非常相信喬布斯說的‘很多點能串成一根線’的演講,他的意思是,你很難在年輕的時候策劃你未來的每一個點,把未來都設計好,但當你年紀大的時候,回去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這個點確實可能可以串起來”。 因而,李開復在不同階段,對于AI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我20多歲的看法可能是AI就是來取代大腦,懂了AI,我們就是世界最有價值的科研;我30多歲看待AI,可能覺得這個技術論文很好寫,但做出產品好像怎么做都有各種問題;到了40多歲的時候,可能看到的是這個AI其實在有一些數據領域,比如搜索還是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價值;然后到了50出頭的時候,可能看到的就是生了一次病,對整個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對過去取代人大腦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也有了不同的認知”。 對于剛剛過去的三年,李開復認為,短期來說,AI帶來巨大的財富,但會取代大量的工作,這需要得到人類足夠的認知;長期來看,AI如果能夠真的把重復性工作取代了,那么人類的時間可以更好地花在有興趣的事情上。 此外,李開復提醒,自從深度學習發明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設想進入到生活中,大幅提升了工作與生活的效率。但人工智能帶來的并不僅僅是巨大的財富和高效的生產力,同時還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撕裂: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已經改變了世界,即將對全球經濟展開前所未有的沖擊。而最可能發生的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大沖擊,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大規模失業。 講AI創造:需要高門檻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即便不存在AI元素,很多企業也處于爭相追趕的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行業如何建立技術壁壘,更好跟上AI時代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很多行業都會被AI所改變,它不見得是一個AI的技術改變一個人,而可能是用整個AI的技術顛覆了整個行業或產業。”對于這一點,李開復以出版業為例稱,整個閱讀人群的閱讀習慣過去這兩、三年改變得非常快,眼下今日頭條的估值已經大于所有媒體估值,一些讀書大號的估值可能也大于一些出版社估值。而這些事情都要促使出版社反思,重新思考怎樣成為顛覆浪潮的一部分,而不是思考怎么做微調,微調已經不能成就沒落的傳統行業。 “你要把門檻降低,AI也可以創造,你繼續降低,3歲的孩子也可以創造。”談及AI創造,李開復不斷強調,AI創造需要高門檻,AI會做重復性的工作是比較低門檻的創造,但真正滲透情感和思想的創造非常不易。真的有創意的東西肯定是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畢加索打造新派系,優秀作家寫了專欄評論,科學家發明解決某種癌癥的藥物,這些是否能被AI創造,顯然面臨較高的門檻。 此外,李開復舉例稱,不是說AI會全面打敗所有的記者、作家、藝術家,而是說大部分閱讀和購買的人,沒有很深的造詣分辨98分跟76分的差別,因而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做一個更深刻的人,無論是記者、詩人還是畫家,如果隨便寫一寫,肯定會被AI取代。 李開復總結稱,人工智能像一把利刃,將時代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板塊:人工智能到來之前,世界上的一切循規蹈矩,有序進行;人工智能到來之后,未來勢必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所有的秩序和契約都將被重新改寫。
Ai 人工智能 李開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免费A在线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 久热re6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午夜福利网在线网站 | 综合欧美国产天天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