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8-08-31 09:41:03
在2014年-2015年期間,信托公司曾熱衷申請備案私募基金牌照,不過經過幾年沉淀,這份熱度正漸漸退去。目前登記的信托公司數量已悄然降至32家,不足正常經營的信托公司數量的一半。而去年8月份,登記的信托公司還有41家,一年時間里,有9家信托公司悄然退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隊伍。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2014年-2015年期間,信托公司曾熱衷申請備案私募基金牌照,不過經過幾年沉淀,這份熱度正漸漸退去。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查詢中基協網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統發現,目前登記的信托公司數量已悄然降至32家,不足正常經營的信托公司數量的一半。而去年8月份,登記的信托公司還有41家,一年時間里,有9家信托公司悄然退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隊伍。與此同時,信托公司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數量也由去年的100只降至52只。
某已注銷該資格的信托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待時機合適的時候或許會考慮重新申請資格:“目前公司對創新業務較為看好,比如消費金融、ABS等,對于傳統業務也在探討升級轉型,暫時不考慮私募基金,而且也缺乏相應人手。”
在私募基金牌照推出后,信托公司曾密集謀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最多時曾有至少44家信托公司同時“在冊”。不過,現在信托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關系正在漸漸淡化。
2016年2月初,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要求尚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機構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備案,否則將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由于多數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托公司并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此后,私募基金管理人中的信托公司數量開始逐步減少。2017年8月份,中注協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統中的信托公司由44家降為41家。
而在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查詢中基協網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統,發現目前登記的信托公司數量已悄然降至32家,不足68家正常經營的信托公司數量的一半。一年時間里,有9家信托公司悄然退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隊伍。
不過,部分公司離場已早有端倪。根據記者此前記錄的數據:西部信托、昆侖信托、中鐵信托、大業信托、華鑫信托等公司因登記后從未備案過產品而在去年1月份被系統予以標注。目前,這幾家公司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統中均已查詢不到。
“公司申請資格之后一直沒有使用該管理資格備案和發行產品,后接到基金業協會通知,稱該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已被注銷”,某已注銷該資格的信托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公司尚未有開展私募基金業務的打算,待時機合適的時候或許會考慮重新申請。而對于私募基金業務,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對創新業務較為看好,比如消費金融、ABS等,對于傳統業務也在探討升級轉型,暫時不考慮私募基金,而且也缺乏相應人手。”
另外,較為尷尬的是,在目前32家登記的信托公司中,僅有18家處于“無提示事項”狀態,有14家公司因不同原因而“被標記”。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紫金信托、江蘇信托、中建投信托等8家公司目前沒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且均屬于“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零”的情形。根據中基協《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首次登記6個月之內未發行基金產品”、“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后,12個月內未備案新基金的”等情況均屬于注銷登記情形之一。另外,國民信托、陜國投等8家信托公司也因“高管人員無證券投資基金從業資格”而被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統予以提示。
早在2016年4月份,中基協發布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銷事項相關工作安排的通知稱,注銷工作不屬于對相關機構的自律處分。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機構若因真實業務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沒有“真實業務需要”,或許正是多家信托公司冷對私募基金牌照的原因所在。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信托牌照“自帶私募屬性”,信托公司對于私募基金業務并不積極。諸多信托公司進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其動機可能起源于金融業傳統的“牌照思維”,認為多一個牌照業務機會更大。但由于信托公司業務發展情況不一,部分公司雖然積極辦理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備案,其并未大力相關業務。
從備案產品方面看,2016年8月份-2017年8月份,共有12家信托公司備案登記了100只私募產品。而同期在基金業協會進行備案的私募基金數量超過3萬只。也就是說,信托公司備案的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占比僅在0.3%左右。
而從2017年8月份至2018年8月份期間情況來看,信托公司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熱情進一步降低。在這一年期間,僅有5家信托備案52只私募基金,其中外貿信托和民生信托兩家公司獨占九成以上份額。與同期基金業協會備案的3萬余只私募基金相比,占比進一步下降至0.15%。
“私募基金的投資范圍與信托相比優勢并不明顯,大部分項目并沒有必要以私募基金的方式發行。”北京某信托公司業務總監此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比而言,契約型基金的優勢倒是比較明顯。但對于部分中小信托公司來說,由于專業人手不足、項目經驗有限,相關項目以信托計劃的方式落地顯然更為穩妥。
不過,私募基金與信托計劃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私募基金業務在部分信托公司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民生信托風險管理總部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民生信托自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以來,積極開展私募基金業務,目前已累計完成基金備案30余只,存續產品管理規模約160多億元,私募基金業務成為了適應轉型需要的重要產品形式。
此外,該負責人還表示,作為信托公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在股權投資方面具有更加靈活的特點。信托公司可以積極創設多種投融資產品,開展投貸聯動業務。信托公司還可以在基金業務上進一步探索,比如設立產業基金,培養基于產業的專業研判能力,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培育高風險偏好及長期類投資客戶,增強信托公司作為優質投資管理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