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No Zuo No Die,多地投資類公司登記注冊被叫停!私募殼要漲價?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6 20:50:07

投資類公司兩年兩次暫停注冊這一限制的背后,誰又是禍根呢?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何劍嶺    

_____3.thumb_head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近期有媒體報道,廣州全面暫停私募基金機構的工商注冊登記,具體放開注冊時間待定。實際上,近期多地傳出消息,帶有資產管理、投資管理、基金等關鍵詞的公司注冊、變更、遷入全部暫停審核。這一重大變動逐漸蔓延至各地,繼杭州、寧波等活躍地區停止注冊資產管理類公司之后,北上廣深杭這五大私募公司重地的投資類公司注冊也面臨“難產”。

那么,投資類公司兩年兩次暫停注冊這一限制的背后,誰又是禍根呢?

多地投資類公司注冊被叫停

近期多地傳出投資類公司的工商注冊受到限制的消息,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已經全面暫停類金融企業名稱核準和新設登記,包含金融、財富管理、股權投資基金、等關鍵詞的公司注冊、變更、遷入全部暫停審核。8月16日,據《陜西日報》報道,陜西省工商局要求全省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類企業的市場準入管理。非金融機構和不從事金融活動的企業,在注冊名稱和經營范圍中原則上不得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資產管理”、“理財”、“基金”、“互聯網保險”、“支付”等字樣。

8月17日,一張題為《關于嚴禁新增P2P網貸機構的通知》的文件截圖在金融圈內流傳,圖中顯示,該通知要求立即在全省范圍內繼續暫停注冊名稱和經營范圍內包含“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資產管理”、“理財”、“基金”、“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財富管理”、“股權投資基金”等字樣的注冊申請(持有金融管理部門批準文件的除外,具體按照批準文件開展注冊登記)。

很明顯,對于投資類公司登記注冊的暫停,將影響私募機構、資產管理公司等企業的工商注冊登記工作。為此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電話聯系了北京工商局企業工商登記熱線電話,對于投資類公司是否暫停工商注冊登記,工作人員告訴火山君:“對于注冊登記的投資類公司首先需要市政府或者是金融監管部分的審批,有了批文之后才可以注冊登記”。

對此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自從2016年以來,私募嚴監管的趨勢就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姿態,對于私募的準入門檻也越來越高。暫停投資類公司的注冊,并不意味著監管層要扼殺這個行業,反而是引導整個私募行業健康發展、防范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舉措之一。等到未來時機成熟之后,或者待有關詳細的更進一步政策出臺之后,一定還會再次放開。

兩年兩次暫停注冊背后誰是禍根?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投資類公司暫停注冊的背后,或許與近期私募機構“爆雷”、失聯現象有關。近期各種網貸、私募紛紛“爆雷”,行業進行一番整頓也是大勢所趨。此次不少地方停止對投資類公司注冊的場景似曾相識,早在2016年1月,一則北京市工商局下發的“在全市范圍內暫停投資類企業登記”的通知引發市場轟動,其中涉及暫停登記“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投資類經營項目。

繼北京之后,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也相繼暫停私募注冊,隨后杭州也加入暫停審核行列。然而到了2016年5月,杭州率先“松綁”,允許企業名稱使用“股權投資基金”或“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其經營范圍核定為“私募股權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或“非證券業務的投資、投資管理咨詢”,此后一些地方也相繼審慎放開股權類私募基金注冊。

然而近期P2P“跑路”、“失聯”不斷上演,更在近兩個月到達了高潮。P2P的跑路潮也蔓延到了私募行業,甚至部分“爆雷”的P2P平臺背后也出現了私募的身影,隨著“玩失蹤”的私募也越來越多,也引起了市場的強烈關注。8月8日,基金業協會披露了第二十三批擬失聯私募機構名單,7家私募機構“榜上有名”,其中包括亞洲掘金投資和深圳前海中精國投,對于投資者而言真是防不勝防。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截至2018年7月16日,股權類私募失聯家數占全部失聯私募家數的73.29%。而近期很多失聯私募都是因為母公司從事非法集資活動被曝光后,進入了失聯公示名單。如此前公布的失聯私募中,善林財富旗下的高通盛融、中晉集團旗下的中晉股權投資基金、上海快鹿投資旗下的火柴快鹿股權投資基金等公司,都是因為關聯公司P2P業務被曝光涉嫌非法集資,隨后失聯。

私募殼公司交易是否會卷土重來?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私募行業進入快車道發展之后,私募行業分化嚴重,不少小私募發展困難,走上了賣殼的道路。因此,這也誕生了不少中介公司,專門從事“私募殼”生意,已形成“買殼、保殼一條龍”服務。高峰時期有的“私募殼”售價更是高達百萬元,中介機構從中可直接賺走10萬元到30萬元。

從2017年開始,一些沒有獲得私募牌照的投資公司,通過收購其他已經取得私募基金牌照的小型私募基金,來獲取合法基金牌照的“私募殼”交易行為,已經受到監管層的極大關注。近期《每日經濟新聞》也以《剖析“中精國投”多只票據私募基金產品違約之謎》等多篇深度報道揭露了由買賣私募殼公司導致的市場亂象,其中中精國投便是2017年6月27日買來的“私募殼”公司,公司總經理沒有基金從業資格,公司法人代表也是公司銷售人員掛靠的。

另外,在“空殼”私募公司中,也可能隱藏著非法集資的風險。此前被注銷私募管理人資格的鑫達眾匯,其法人代表就在2013年至2014年間注冊了多家“空殼”子公司,并以私募股權投資為由通過廣告、短信等手段非法吸收存款高達5億多元。面對市場亂局,監管層近期也開始收緊私募備案流程,讓門檻越來越高,其中要求私募公司登記成功后6個月內必須發行備案第一只產品,否則將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

而今年6月,基金業協會發布聲明稱,將堅決打擊“私募殼”買賣行為。近期基金業協會也就私募基金管理人重大事項變更登記作出了新的要求,據基金業協會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管理人重大事項變更”顯示,機構應審慎提交含法律意見書的重大事項變更,首次提交后6個月內仍未辦理通過或退回補正次數超過5次,機構將無法進行新產品備案。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上半年私募備案新登記管理人1875家,那么短期內會對有注冊備案需求的管理人會有一定的影響。對于私募殼公司而言,我認為隨著私募監管升級,私募基金牌照的交易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其本身就不應該成為可交易的標的,而且現在新的私募殼有轉讓或者收購私募殼嫌疑的,都會被注銷。那么私募殼是否會水漲船高,還得看市場對此的反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私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 亚洲中心精品国产一区 | 特级婬片国产高清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AV一级午夜在线 | 亚洲日韩国内欧洲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