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5 23:19:54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曾健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報6.8856,引發市場對匯率會否破7的關注。
不過,8月15日發布的中國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數據顯示,7月份該數據一步增加,這與此前的外匯儲備數據變動一致,反映市場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早已大為消解。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劉健指出,理性地看,人民幣匯率彈性機制有待增強和完善。只有經過長期的雙向波動,才能使市場接受人民幣能漲能跌、能上能下的理念。當然這需要政策持續加以培育,企業和市場逐步加以適應。
截至8月15日晚21時59分,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匯率為6.9485。
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在岸、離岸即期匯率均突破6.9。
近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次突破6.8是在7月25日,此后數個交易日陸續再次突破6.8。
8月3日,央行對外發布信息稱:近期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波動的跡象。為防范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消息發布后,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有所企穩,不過近期人民幣延續了弱勢。
綜觀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土耳其里拉兌美元大幅貶值;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匯率8月以來也迅速走跌;伊朗貨幣里亞爾同樣如此。
頂點財經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陽指出,近期,特朗普升級對土耳其的制裁帶來了8月危機。同期,美國決定對俄羅斯實施全面新的制裁,讓8月危機火上澆油。按照美國白宮的聲明,8月7日美國還對伊朗實施涉及6個方面的制裁。美國將經濟制裁作為一種外交政策手段的方式已經延伸至外匯市場,特朗普似乎熱衷于利用美元來使土耳其、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家遭受不同程度的貨幣危機。
短期來看,人民幣面臨一定的壓力。從更長的歷史來看,劉健指出,2018年以來,“逆周期因子”已回歸中性。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的不斷完善,中間價基準地位得以增強,境內外匯差明顯收窄,有效抑制了跨境套利活動。中間價較好地反映了宏觀經濟基本面,比較充分地反映了市場供求的合理變化,為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奠定了基礎。
8月15日,央行公布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月度數據,顯示7月該項數據為215301.95億元人民幣,今年以來持續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整體對人民幣單邊貶值的預期早已大為消解。
對于近期人民幣對美元走跌,人們似乎更擔心會否破7。近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公開指出,7跟6.9沒什么區別,執著于某一個特定的數字是非理性的,央行設法使市場理性起來。
劉健指出,合理的波動幅度是匯率市場化的主要特征。由于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使投資者習慣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浮動恐懼”依然存在。
劉健解釋道: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經濟運行表明,較高的匯率彈性能夠較為有效地減輕資本外流壓力。2015年以來,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效應給全球,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帶來溢出效應,引發這些經濟體資本外流,而部分經濟體匯率彈性較大,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這種負面效應。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際資本流動也必將會持續增長,未來人民幣匯率應保持相應的彈性,以有效應對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沖擊。
7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增加108.17億元,與之前的外儲數據一致,符合預期。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指出,這一方面說明央行沒有進行匯率干預,也表明盡管7月人民幣貶值,但跨境資金流動保持基本穩定,未出現明顯的貶值預期。總體看,在匯率波動明顯加大的情況下,跨境資金流動仍較為穩定,尚未出現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對未來美元繼續升值、部分新興經濟體動蕩帶來的風險應予以密切關注。
劉健進一步指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和金融賬戶可兌換的推進,必然要求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只有經過長期的雙向波動,才能使市場接受人民幣能漲能跌、能上能下的理念,當然這需要政策持續加以培育,企業和市場逐步加以適應。未來改革需要緊緊圍繞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展開,條件成熟時可以適度擴大匯率波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