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2018-08-11 19:58:40
房價會不會影響消費?7月的汽車銷售量,可能給出了答案。
7月份汽車產銷量均比較慘淡,當月成為今年以來的第二個同比下降的月份。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0日公布的數據,2018年7月,汽車產量完成204.3萬輛,比上月下降10.8%,比上年同期下降0.7%。銷量方面,7月完成銷量188.9萬輛,比上月下降16.9%,比上年同期下降4%。
分類型來看,乘用車產銷量7月份環比和同比均下滑較為明顯,商用車的表現相對較好,產銷量環比出現下降,但同比出現增長。
具體數據顯示,7月份,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72.5萬輛和159萬輛,比上月分別下降10.6%和15.2%,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9%和5.3%,乘用車銷量明顯低于產量。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1.8萬輛和30萬輛,產銷量比上月分別下降11.5%和25%,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7%和3.3%。
7月乘用車主要品種的具體銷售數據如下:
基本型乘用車(轎車)銷售81.46萬輛,環比下降15.45%,同比下降1.25%;
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銷售63.27萬輛,環比下降14.22%,同比下降8.24%;
多功能乘用車(MPV)銷售10.66萬輛,環比下降17.53%,同比下降21.90%;
交叉型乘用車銷售3.56萬輛,環比下降18.86%,同比增長29.74%。
不過,數據中還是有亮點。當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萬輛和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3.6%和47.7%,同比實現高速增長。
另外,如果將今年1~7月的前7個月作為整體來看,汽車產銷繼續保持小幅增長,產量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銷量增速微升。
對于月度汽車銷量的下滑,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也密切關注。他在8月9日發出一條微博,內容為“七月份,國內售價十萬元以內的汽車市場,基本上崩盤了。這反映了什么?”
對于汽車銷量下滑的原因,各方面觀點并不太一致。
招商證券發表研報認為,7月整體銷量同比下滑主要因行業淡季、7月高溫天氣、中美貿易戰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該機構預計今年下半年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
貴州省統計局對貴州汽車零售市場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出具了相關調研報告,分析了該省汽車銷量下滑的原因。
上述報告指出,從聯網直報平臺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起到5月,貴州全省限額以上汽車零售額增速呈逐月回落態勢。報告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房價快速上漲增加居民剛性支出壓力,對汽車消費形成擠壓效應。報告指出,近年來,貴州全省各地房價快速上漲,作為普通家庭最大一筆剛性支出,迅速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消費壓力,購房者按揭成本增加,租房者租金支出增長,對家庭其他消費支出形成擠壓效應。而對高收入群體來說,由于近兩年房產買入即漲價,很多城鎮高收入家庭將房產視作投資升值的重要渠道,大量資金流入房產市場。而作為消耗品的汽車,買來即貶值,高收入群體對汽車消費需求已趨于飽和。
該報告還認為,該省汽車銷量下滑還源于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不多,消費支出增速緩慢。快速發展的公共交通網絡極大地替代了私人汽車的作用,城市交通擁堵、停車難、停車貴等也是影響因素。
此外,汽車消費市場總需求趨于穩定也是一個因素。報告指出,貴州省私人汽車擁有量連續快速增長。2011年突波100萬輛,2014年突破200萬輛,2016年突破300萬輛。到2017年末全省城鎮居民百戶汽車擁有量達34.97輛,是9年前的10.6倍,預計2018年底將突破400萬輛。前期積累的汽車消費需求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促進汽車市場迅速從成長階段到成熟階段,其標志性特征就是增長速度保持相對穩定,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總量需求趨于飽和,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在大量中低收入消費者進入汽車市場之前,汽車消費總量將保持平穩態勢。
實際上,汽車銷量的疲軟已體現在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上。
數據顯示,申萬汽車整車行業24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2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出現增長,占比一半。另外,14家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占比超過一半。
從9家已發布中報業績預告的汽車整車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預計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或為虧損狀態。
如比亞迪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約3億元~5億元,同比下降70.98%~82.59%;一汽轎車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約6000萬元~1億元,同比下降63.0255%~77.8153%;海馬汽車則預計上半年虧損2.4億元~3.2億元。
長城汽車預計上半年內實現凈利潤約367971.86萬元,同比增長52.07%左右。不過該公司7月份的銷量數據也不理想。公司發布的7月產銷快報顯示,7月份各類車型實現銷量54,334輛,同比大幅下滑21.33%,前7月累計銷量為525,849輛,同比下滑0.75%。
銷量的不理想也反映到了股價上。數據顯示,上述24家公司中,有23家公司年內股價出現下跌,其中有14家公司年內股價跌幅超過三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