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4 20:09:48
如何打造出更加舒適、智能、安全的卡車產品,切實滿足廣大駕駛員朋友的真實需求,成了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祝裕
物流所承載的,不僅是人們生活必要的需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期待與向往。在共創我們城鄉的美好生活路上,如何讓眼下的公路物流變得更美好,成為眼下一眾行業領袖意欲突破的抓手。
最近,行業內有這么一檔跨界聯盟引發記者關注,互聯網貨運調度平臺運滿滿和主機廠中重卡車的生產企業一汽解放,通過強強聯手打造一種新的創新,即一方基于大數據平臺和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通過全國性調研收集來自全國近萬條卡友的需求,然后把這個需求指令派送給前端的中重卡車的生產企業,從而催化出運滿滿解放“定義車”的問世。
近年來,卡車市場需求較為旺盛。伴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的實施,物流產業蓬勃發展,卡車市場持續繁榮;加之各地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陸續開工,國內市場對卡車的需求處于穩步增長中,與此同時,這也對車企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如何打造出更加舒適、智能、安全的卡車產品,切實滿足廣大駕駛員朋友的真實需求,成了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上述提及的全新模式“定義車”,其顯著亮點是生產模式的“重新定義”——即在定義車的生產模式中,司機不僅是終端消費者,更是重要的生產意見者。
一位曾參與到上述“定義車”前期研討的卡友代表表示,自己曾歷時近半年,見證了自己參與研發的卡車發布。“平地板、大臥鋪、低震低噪、10寸大屏、內置車貨匹配軟件、隨車wifi、多功能方向盤、語音控制屏……”這些非常人性化的功能,都是眼下很受司機們歡迎的。
據統計,個體卡車換新年限在5-10年,大車隊的換新周期則僅為2-3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定義卡車的出現,將成為時代所趨、科技所創,更是中國3000萬卡車司機心之所往,有望成為司機購車的新焦點。
于長信介紹到,在定義車的研發生產上,他們車廠還將視野投向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在嶄新的科技時代,車企也正在不斷進化,持續向前。
“運滿滿擁有數百萬注冊司機,手握海量人、車、貨數據,有實力重新定義卡車的設計,也有能力代平臺向主機廠商提出訴求。運滿滿的使命,是讓公路物流更美好,讓中國3000萬卡車司機的駕駛體驗更美好,這與一汽解放不謀而合,是雙方對‘用戶第一’價值的認同,是對廣大車主的重視,對自身行業的敬畏。”運滿滿聯合創始人、總裁苗天冶如是指出。
何為“定義”?運滿滿作為一家互聯網平臺公司又是如何“重新定義”了公路物流行業了呢?
在《每日經濟新聞》對運滿滿創始人苗天冶的采訪中,其直言,“重新定義”是一個有活力的詞,因為它代表了創新,代表了突破原有的束縛,重新定義的背后其實就是顛覆式的創新。最近幾年科技創新界對“重新定義”和“定義”是非常熱門的。
“重新定義是不容易做的,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思維的突破、創新和改變。今天我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都是站在現在看未來,而重新定義為什么有顛覆式新的效益,因為它站在未來看現在,才有了諸多的可能。”苗天冶如是指出。
苗天冶指出,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很多場景已經被深徹的改變。阿里巴巴重新定義了零售,微信重新定義了社交,而支付寶重新定義了支付方式,滴滴出行重新定義了我們的出行,我們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已經從當年非常先進的工具載體,進化到今天的基礎設施,它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場景。
“在公路物流行業,運滿滿重新定義的是把公路物流中的干線物流,即把非常原始的行業進行了在線信息化改造。在運滿滿重新定義了交易場景之后為什么我們還要重新定義車?這是使命驅動。”苗天冶告訴記者,“就是因為使命驅動,運滿滿想著為了服務好所有用戶,為了能夠踐行我們讓公路物流更美好的使命,我們首先要讓車變得更美好。”
“3000萬的卡車司機,1500萬輛卡車,在干線物流行業中他們為用戶默默無聞的奉獻,他們走到哪車就到哪,車到哪家就到哪。車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謀生掙錢的工具,也是我們用戶最親密的伙伴,也是他們移動的家。可這個移動的家,還是不能完全按照他們的訴求來定制最適合他們的卡車,不是按照行業用戶的意愿制造出來的,這種生存狀態、被尊重、被服務的狀態是非常糟糕的。”苗天冶表示,有了這樣的思考和這樣的想法之后,才有了“是不是可以我們自己來造車?”的重新定義思維。在他看來,他能促成新一代的智能網聯卡車的問世,就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帶來的全新的變革。
在物流業內專業人士看來,這樣的創新合作,將展現出互聯網、大數據公司與傳統制造商相結合的新勢能。這樣的商業模式重構,讓未來商用車制造模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互聯網平臺與主機廠的強強聯合,為中國的卡車司機提供更為人性化、更為理想的駕駛工具,在重構人車關系的同時,也將進一步推進行業的自主創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