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7 17:43:07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姚祥云
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三屆)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于北京舉行,全國保險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發表了主題演講——“保險產品標準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郝演蘇表示,做好產品的標準化,有利于提升競爭能力。他提出,針對健康險保障病種多樣的特點,根據性別與年齡差異,制定基本的承保責任標準和可擴展或可增減項目的承保標準,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演講實錄:
今年5月份,全國的健康險的保費收入約2500億元,健康險的保證額約380萬億元,健康險的保單超過了10億件,如果按一個人一張投保單算,就是意味著10億中國人有了健康險保單。這些健康險保單85%來自于互聯網。這意味著,我們國家的健康險保單,按照人均一張,接近90%的適齡人口擁有健康險保單,這個覆蓋率相當大。
這么多的保單數量,在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的今天,國民對于健康險的認知存在的差異,都可能在互聯網當中傳導,而對行業產生相關的風險壓力。
為什么出臺一個由健康部門主導、行業組織設計標準化的條款,這個標準化的條款代表行業意志或者國家意志。保險公司在銷售過程中應當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向投保人闡明產品屬性,最大誠信原則怎么保障消費者利益?仍然是標準。
如果有過億萬規模的客戶不間斷連續投保10年或者20年,或者選擇自動續保,事實上已經將短期健康險轉換為長期健康險。一旦發生保證續保的群體性的糾紛,按照通常的法律規定,一定要做出有利于條款非起草人的解釋原則。
健康保險條款必須要設計制訂國家標準,因為它覆蓋的人群可能是在所有的保險產品當中人群數量最多的,所以健康險業務已經覆蓋全國九成以上的適齡國民,適齡的概念就是把60歲剔除,所以保險條款應當實現以國家標準為基礎的清潔保單,通過國家標準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也保護保險公司的利益。
全國上百家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章程和信用卡章程采取的標準化制度為健康條款的標準化奠定了樣本和基礎。
推行標準化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統一,獲得最佳市場秩序和社會效益。各方面的術語和規格要統一。商品標準化的終極目標是保護消費者的群益。
中國保險業標準化在路上,商品標準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行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的尺度,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保監會在2016年8月份正式印發了中國保險業標準化十三五規劃,做好產品的標準化,保險產品的標準化有利于提升競爭能力。
所以保險產品標準化的突破就是面對社會對于百萬保額的短期健康險的爭議,行業組織應當制定相應的精算定級標準,同時制定短期健康險業務的風險責任準備金提留標準,保障健康險業務的償付能力。
針對健康險保障病種多樣的特點,根據性別與年齡差異,制定基本的承保責任標準和可擴展或可增減項目的承保標準,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總結機動車輛保險業務標準化的發展過程,結合健康險業務標準化的設計,為我國各類涉及民生保險的業務奠定標準化的基礎。
保險標準化是大趨勢,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人身保險負面清單,實現保險條款標準化,通過標準化保護保險消費者和保險經營者的權益,轉變要求客戶讀懂保險條款的錯誤意識。
行業組織應當推進健康險條款標準化,疾病定義的標準化,續保表述的標準化,設計短期健康險轉換為保證續保業務的標準化的作業方式。通過標準化實現覆蓋國民生命周期的全防偽的商業保障規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