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4 20:59:53
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實習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姚祥云
7月3日,業界專家在2018南都觀察夏季論壇上圍繞“誰是絕對貧困終結后的窮人?”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提到,貧困問題在2020年之后的農村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產生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這時候,農村的教育貧困、醫療貧困問題又會成為新的貧困問題。
他認為,貧困地區往往資源匱乏,要在短期內實現區域發展的大跨越、居民收入的大提高,難度很大,但從兒童發展入手有助于從根源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貧困地區的兒童承受著生理、心靈的雙重“饑餓”。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13個縣鄉村幼兒園所做的統計,在5萬多孩子中有40.7%是留守兒童,21.6%是貧困戶,11.2%的孩子是單親家庭。對孩子來說,在這樣的處境下成長,身體和智力都會受影響。
盧邁認為,投資一個孩子,會改變他的命運;投資一代人,會改變國家的未來。在中國,開發式扶貧、保障性扶貧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以兒童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扶貧正在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推廣力度。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同樣認為,針對防止貧困發生的問題,需要優先解決的就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代際傳遞涉及兩個群體——兒童、父母。兒童是最容易被影響的群體,如果解決好了學前營養、學前教育問題,貧困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會得到很大緩解。
“如果現在不去關注處于貧困狀態當中的兒童,那么2020年之后,他們可能會是新的貧困人群”。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提出,要用搶救性的思維來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