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14 16:16:12
近年來,即時物流迎來全行業訂單量的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36.28億元,增長24.5%。而在新零售的帶動下,隨著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入局,即時物流行業競爭將從群雄割據走向集團軍作戰。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梁秋月
“沖擊1000萬訂單、GMV將翻5倍、為400座城市中的100多萬家商戶和數億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配送服務……”與京東到家合并后、鮮少露面的新達達,卻因為一封內部信突然賺足了眼球。
6月11日,達達-京東到家CEO蒯佳祺在員工信中透露,今年618,達達物流業務將沖擊1000萬日單大關,京東到家業務的GMV(成交金額)也將力爭達到去年同期的5倍。
“數據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一位即時配送行業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人士指出,1000萬單的數據,不僅比肩通達系,甚至可以和當前美團、餓了么兩大外賣平臺媲美,雖然即時配送行業訂單在大增,但是目前和外賣還不在一個量級。
也正是這一讓業內認為“不可思議”的數據,讓即時配送再一次成為物流朋友圈的關注焦點。尤其在阿里收購餓了么、滴滴加入外賣領域的2018年上半年,即時配送市場風起云涌。而依托于京東業務的新達達此時宣布618沖擊1000萬日單的目標,是否意味著即時物流領域將殺出一匹黑馬?
除了公布618目標外,蒯佳祺還透露,達達-京東到家物流業務覆蓋全國400座城市中的100多萬家商戶和數億消費者;零售賦能業務在近40座城市與超過10萬家優質門店緊密協作。
在蒯佳祺看來,“分鐘級”配送于達達,早就是標配。依托這個優勢,達達接下來將繼續通過高效的零售賦能,從流量、履約、商品、門店、用戶五大模塊賦能優秀的零售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第一次參與618電商大促時,達達每天的物流平均單量剛剛超過100萬。從100萬到1000萬,京東-達達只用了2年時間。如果達達-京東到家的目標得以實現,這也意味著同城速遞行業單日訂單將首次達到千萬級規模。
自2011年人人快遞成立后,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在上游外賣平臺瘋狂擴張,隨后各外賣平臺開始自建配送體系,同時市場上迎來點我達、閃送、UU跑腿、人人快遞、新達達、快服務、蜂鳥配送、美團配送等平臺,針對不同服務,如外賣配送、生鮮配送、商超配送、個體商戶進行即時配送服務。
早在2014年,以太創服投資達達,以太創服的CEO周子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4年以來,即時配送市場發生了太大變化。周子敬表示,四年前沒有多少單,現在對即時性要求的訂單越來越多,并且基礎設施變得好了,送藥、生鮮等原來不可能的事情都變得可能了。
“即時配送訂單量的突飛猛進確實是行業里的普遍現象。當前來說,有兩個領域存在著對即時需求配送的巨大需求,分別是外賣和新零售配送。”點我達高級副總裁謝新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賣這塊,近四五年來,日單量從少到可以增長到3000多萬/天。而隨著新零售逐步進入實踐階段,即時物流作為新零售的基礎設施,訂單量還會迎來一個大爆發。
如果說十年前,電子商務的繁榮帶動了快遞業的蓬勃發展,那么十年后的今天,即時配送市場的規模指數呈現爆炸般增長,則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新零售。
因外賣經濟興起的即時配送服務,在新零售的帶動下成為硝煙四起的新風口。據《2018-2023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36.28億元,增長24.5%;隨著滴滴配送等配送平臺的入局,市場競爭將愈演愈烈。
而經過前期的燒錢大戰,即時物流領域群雄割據的局面也逐漸走向穩定。謝新宇向記者介紹,目前,即時物流行業玩家越來越少,市場越來越向頭部集中,格局逐漸清晰。沒有核心運營能力以及沒有訂單來源的即時物流企業將面臨壓力。
實際上,也正是來自訂單和運營能力的壓力,頭部玩家中,美團在即時配送的基礎上尋求多元化發展,布局出行、生鮮等領域;餓了么被收購后成為阿里新零售的一塊重要拼圖,除了外賣業務,還承擔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業態的配送。
而其他玩家也在不斷開拓業務范圍,靠近新零售。點我達在阿里生態下已經覆蓋了外賣、末端快遞、生鮮、商超、美妝、服飾等多種品類。沒有巨頭背景的人人快送、UU跑腿、快服務也紛紛開辟新業務,與新零售業態達成合作。
楊達卿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即時物流聯姻大平臺是趨勢,包括達達與京東到家的整合也是如此。同時,即時物流需要向新零售市場挖掘需求,才能解決訂單量的不穩定不充裕問題。即時物流企業連接B端企業客戶,服務同城的合作會更多。
“目前,即時物流行業已是集團軍作戰,因為沒有充足的訂單源保證,物流將失去最基本的流通條件。”謝新宇表示。同時他指出,最后脫穎而出的必然是有訂單源和資源支持、獨特技術優勢、能夠提供低成本且優質配送服務的企業。
(實習生趙雯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