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7 21:12:38
5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發布一個月,《每日經濟新聞》聚焦資管新規給公募基金、公募業務和非公募業務帶來的沖擊。我們將公募基金置身于大資管鏈條上,縱向橫向進行比較,為您解析:資管新規將怎樣重塑公募基金行業的格局?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出臺。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紛紛依據資管新規調整規劃,只不過措施和程度不盡相同。
以公募基金為例,多位接受采訪的從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其供職機構在部分產品上進行了改動,但業務整體并沒有出現大的調整。而另一些機構就不同了,例如銀行,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銀行公告設立資管子公司,可謂來勢洶洶。
一方面,資管新規之下,公募基金在凈值化管理等方面相比其他機構似乎更有優勢;但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對公募分級產品、機構定制產品等都將產生一定影響,還為公募帶來了新的競爭者。種種跡象都表明,新的行業格局正在發軔。
與去年11月份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可以發現,正式的資管新規整體框架沒有太大改變,堅持了打破剛兌、去資金池、消除嵌套、嚴控非標等核心,但在過渡期、老產品續接等方面給予了一定放松。
受此影響,公募基金的多項優勢反而顯得突出起來。
首先,根據資管新規中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公允價值原則確定凈值的具體規則,需要另行制定;此外,金融機構還應依法計算并披露產品凈值,確定申購、贖回價格。
對此,滬上某中型公募投研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資管新規要求所有資管產品都實行凈值化管理,而此前行業里除了公募基金之外,其他機構都無法做到這么全面,甚至很多機構包括系統等都需要重新修改,“這些都是時間成本,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一位大型商業銀行資管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由于公募基金每只產品都是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基金公司也被禁止以任何方式向投資者承諾收益,“公募基金的凈值化管理行為準則,對整個行業都具有參考價值”。
其次,資管新規規定,實行穿透式監管,對于已經發行的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募FOF產品在大類資產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博時基金余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資管新規中的第六、七、八條關于資產管理機構開展業務的總體要求,應該說是對公募基金業的肯定。新規第十一條關于資管機構開展投資的具體要求、第十二條信息披露、第十四條關于獨立托管、第十五條關于資管產品分賬和獨立核算,以及第十六條關于資管產品投資的集中度限制等,都是公募基金行業的具體優勢。“因為現在只有基金行業的公私募產品才是這樣運作的,其他銀行、保險及券商等機構,在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問題。”
上述滬上公募投研人士也指出,由于證券基金的資管運作相對透明與規范,總體而言需要轉變的地方不多,主要是進一步嚴格公私募產品區分管理,繼續清理分級基金與嵌套產品,特別是分級產品與定制公募到期之后的退出,“我們公司正在這些方面做相應調整”。
雖然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資管新規的發布也為公募基金帶來了直接的競爭者。
采訪中有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資管新規第十條規定,現階段銀行的公募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如發行權益類產品和其他產品須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但用于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產品除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監管機構肯定了銀行發行和管理公募基金的角色。”
換句話來說,在資管新規下,未來各大資管機構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來參與公募產品的設計與競爭。這對公募基金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業內討論已久的銀行資管子公司設立也開始提速。目前,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均已成立相關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多家銀行的資管子公司也在積極籌備中。
記者得到的一份某城商行資管公司設立方案顯示,該公司初期經營范圍包括但不限于:1、傳統理財業務,即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代理客戶投資,主要包括投資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等;2、受托資產管理業務;3、投資顧問服務;4、自有資金部分投資業務;5、融資業務;6、銀保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這么一看,與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業務也是相當接近了。
該城商行資管人士坦言,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初衷是,承接資管新規出臺以后,對相關表外、資產池業務進行整頓后的業務。“和基金公司相比,產品結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基金公司更多還是做權益類業務,而當前銀行資管公司的產品波動性相對沒有那么大,這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就會體現出來。此外,二者客戶結構也不同,短期內還達不到直接競爭的地步。”
上述大型商業銀行資管人士則表示,長期以來,銀行都習慣于把資金委外給公募基金來管理,現在比較大型的銀行直接成立了資管公司,而這些公司自己也具備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職能,“長期來看,和公募基金肯定是競爭關系”。他還指出,銀行資管公司募集理財資金的優勢明顯,并且現在從基金公司等機構“挖”了一批非常專業的投資經理,顯然是公募很強勁的競爭對手。
“但是有一塊業務,銀行短期內還觸及不到——目前,銀行資管子公司主要投的還是固定收益類產品,而不像公募基金投資比較多的是權益類產品。但未來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改變,到時還是看誰的產品、服務更好,誰的渠道更強,為投資人創造的價值更多,這才是留住客戶的關鍵。”該人士感慨。
不過公募基金對此似乎并不擔心。余軍就指出,無論是境內銀行系資管公司的設立,還是境外銀行、資管機構來設立投資管理機構,都將大幅增加資管行業的競爭。但是這種競爭應該是良性的,從結果看也將有利于投資者,也有利于資管行業的能力提升。
“從現實的競爭壓力看,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主要是為了承接其現有規模龐大的表內外理財,這對基金行業的沖擊可能主要在貨幣基金方面,對基金公司核心能力的挑戰較小。”
某大型公募產品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在產品布局方面,結合資管新規的情況,該公司對貨幣基金加大了凈值型產品的布局,同時對分級基金和保本基金會進行到期轉型、處理等;另外會依據監管規定,對靈活配置型基金的投資比例和范圍等進行調整。
該公司的做法,或許是這個行業在資管新規下進行調整的一個縮影。
正如余軍所言,公募基金行業的優勢是相對規范和透明,資管新規對其總體沖擊不大。“相對于競爭對手,公募的最大機會應該還是在國內外股債等風險資產的投資定價方面。之前貨幣基金、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大發展,主要是利率市場化階段加速,以及監管套利的驅動,監管機構對這些業務的限制與整改,將有助于公募基金行業回歸資產管理業務本源。”
上述滬上公募投研人士也表示,資管新規雖然對公募基金原有的部分業務進行了限制,例如通道類、非標類業務等,但同時也為行業的發展指出了一些新方向。例如,對公募基金在核心投資能力、資產配置和分散風險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內部也在討論,未來競爭肯定會更加激烈,公募基金在主動型產品的品種范圍、結構設計、管理和風控水平等方面都必須進行提高和拓展,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化、專業化、創新化道路。”
具體說來,首先還是要進一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強化原有的權益類投資優勢。該投研人士就指出,資管新規下,公募FOF產品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基金公司可借機不斷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豐富產品投資策略、增強客戶黏性,在機構投資者中站好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業務上繼續“開疆拓土”。上述大型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投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資產證券化業務如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都是未來公募基金進行業務拓展的重要領域;在國際化方面,公募基金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A股與債券市場的市值合計已超過130萬億元,公募基金對這些資產的研究強度,既高于境內其他金融機構,也高于境外的投資同行。把這些資產領域的研究優勢轉化為合理的投資收益,將是公募最大的業務機會。”余軍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