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9 17:02:52
今日(5月19日)下午,“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與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盛瑞生指出,企業的品牌要延續企業的戰略,只有戰略清晰了,品牌路徑才會清晰,而品牌必須要跟客戶的體驗建立深切聯系。
盛瑞生表示,過去30年是中國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中國的品牌快速成長的30年。未來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國際化挑戰和科技化。中國平安也將借助中國科技創新的機會,迎接好國際化的挑戰,走向世界,走向新的未來。
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每經記者 張建/攝)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平安三十年的品牌之路》,再過一周多就是中國平安三十周年的日子--5月27日。
一家企業的品牌,我一直覺得還是要延續企業的戰略,戰略清楚了,品牌的路徑才會清楚,品牌的成長之路首先是戰略路徑,這是第一個。
第二,品牌必須是要跟客戶的體驗息息相關,無論是產品、渠道還是服務,都要讓客戶真切感知企業與其的深切聯系。
第三,我們怎樣走創新發展路徑,中國企業整體上都面臨這樣的挑戰,其實品牌也需要面對未來的科技挑戰,所以我今天的演講主題大概就是這三方面。
我從中國第一張人壽保單講起,這張保單簽約的時間是1994年。在此之前,中國人對自己生命的理解還沒有那么深。人自身的價值在哪里,過去我們是沒有認真去思考的,也沒有商業模式去回答這個問題。
人壽保險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到中國市場,中國的保險品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品牌此時的使命是要回答一個問題,即我們如何關切到老百姓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知。中國平安這個品牌,就是伴隨著保險品牌--人壽保險的成長之路。
壽險開始被公眾認知的時候,老百姓的財富開始不斷增長,也開始關注跟自己價值有關的事情,金融服務的需求就延伸到了保險之外的很多領域,包括投資、理財、家族傳承等方面。雖然我們在傳播上用的是買保險就是買平安,但從平安的業務戰略來講,我們開始走向綜合金融的發展路徑,這是公司戰略的第二步。
品牌的第三步是從傳統的金融公司向科技公司的一個轉型。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平安的品牌發展,走的是科技賦能生態,以人為本構建生態價值的道路。金融品牌有一個挑戰,就是跟一般的科技公司比較,相對來說客戶使用頻度是比較低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里,無論是國內的榜單,還是國際的品牌榜單,幾大互聯網公司的品牌價值增長得非常快。金融公司如何提升自己跟客戶之間的黏性,提高自己的品牌跟客戶之間的互動程度,這是我們面臨的非常重要的挑戰。平安從人壽保險、財產保險走向綜合金融,把我們金融服務的全方位業務融匯到客戶的財富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品牌的路徑上來講,首先品牌一定是跟公司的戰略走的,戰略路徑清晰了,品牌路徑才會非常清晰。一定程度上,其實品牌跟戰略是一個詞的兩個方面。其實品牌很多時候是在問一件事情,就是你是誰?品牌很多時候是在做定位。
企業做戰略實際上也是做自己的定位,戰略路徑意味著品牌路徑。戰略在企業的經營層面,把它實施起來,變成各種商業模式,品牌是把商業模式變成在客戶心目中的東西,這個是品牌建設的第一點,叫做戰略先導。
品牌建設的第二個叫服務驅動,戰略制定得再好,要通過產品和服務,最終要落地到客戶對品牌更加實實在在的心理感知上。從平安來講,一方面是把傳統金融最基本的服務做好。
品牌未來的發展路徑,這就是我剛才講到的一個方向,解決客戶使用金融品牌的低頻問題,希望通過更加多的生活場景,客戶出行的時候、社交的時候、娛樂的時候、理財的時候、就醫的時候,怎么樣跟企業品牌建立聯系。
未來平安這個品牌,30年走過來,我們自己覺得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值得信賴的品牌,更加便捷專業的品牌,以及更科技更時尚的品牌。這是在新的時代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創新引領是我們下一個重要方向。近幾年,中國平安致力于科技創新,我們在區塊鏈、大數據、云科技方面有著非常多的科技儲備。這些技術最初其實從傳統金融開始,而平安的科技模式是經過十幾年深耕挖掘,我們累計投入的科技研發,差不多有幾百億元,這方面已經有非常多的成果出來。
在生物識別方面,比如人臉識別在比賽中,我們名列全球第一。醫療技術方面,我們有多項技術獲得第一。過去是靠人工來判斷,但是在平安的人工智能專家的努力下,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讀出來,速度和效率,以及判斷的準確率,屬于世界的領先地位。
還有區塊鏈技術,香港之前在做一個全球范圍內的關于貿易供應鏈的技術招標的過程中,我們擊敗了一些國際著名的科技公司,奪得了這個技術的開發權,這項技術在國際上也是比較領先的。平安的科技更多是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方向。我們在智慧城市方面,圍繞著智慧醫保、智慧交通、智慧財政、智慧政務等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技術。
總之,過去30年是中國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中國的品牌快速成長的30年。在新的起點上,中國企業有國際化的挑戰,還有科技化的挑戰。在這個方面,我們需要提前做一些布局。我們相信在這樣的背景下,借助中國蓬勃發展的機會,借助中國科技創新的機會,也借助于平安自身積累的30年的一些基礎,我相信這個品牌能夠迎接好科技的挑戰,迎接好國際化的挑戰,走向世界,走向新的未來,謝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