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5 10:49:09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A股“入摩”在即。
MSCI明晟公司已于今日公布了一系列MSCI指標的半年度審查結果,其中包括MSCI中國A股指數和MSCI中國股票指數,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新增和刪除名單也隨之出爐,并于6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公告,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納入比例為之前宣布的2.5%,今年8月明晟公司將會提升納入比例至5%。
于A股來說,這是擴大開放的“一小步”,也是里程碑式的一大步。從此之后,A股正式進入了國際化時代,投資者面臨著與過去二十余年截然不同的環境和挑戰。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A股“入摩”的歷程。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發現,早在2013年6月12日,MSCI考慮到世界資金對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的需求攀升,宣布就A股納入指數啟動投資者咨詢。彼時,上證指數還在2000點區域徘徊,之后還因經歷了一次流動性緊缺,而于2013年6月中下旬出現一波快速跳水。
2014年6月11日,A股被納入MSCI的第一次討論以失敗告終。之后上證指數開啟了一波大牛市,到2015年6月10日A股第二次被納入MSCI的討論時,滬指已經突破了5000點大關。
但2015年6月的那次闖關仍以失敗告終。之后,A股經歷了大級別調整。
2016年6月15日,MSCI公布2016年市場分類審核結果,基于對QFII額度配置及資本流動存在限制等原因,再次延遲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是繼續保留在2017年審核名單,并在報告中表示,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為進一步開放A股市場所采取的各項措施表示肯定。
三次闖關,三次失敗。到2017年6月21日,A股第四次闖關MSCI終獲成功。按照當時的預計,納入指數的將有222只大盤股。基于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3%的權重。
盡管比重不高,但這背后,有著國際投資者對于A股市場穩健開放過程的認可,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看似第一步比重不高,卻是堅實而重要的一步。
事實上,近年來,A股國際化的步驟從未停止,只是基于種種考慮,走的是漸進式路子。
在2014年11月,A股第一次闖關MSCI失敗后不到半年,滬港通試點啟動。2016年12月5日,滬港通平穩運行兩年后,深港通也正式開通。
從之后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運行情況來看,境外資金顯示了對A股市場濃厚興趣。根據中信證券研究所的統計,滬股通和深股通開通后,都呈現資金單邊流入的走勢。且2016年12月深股通開通后,并未影響到滬股通的上升速度,反而滬深港通的北上資金整體開始加速流入——截至2018年5月4日,滬深股通持股市值已達4320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約1%。其中,滬股通和深股通持股市值都在2000億元左右,滬市占流通市值比例0.9%,深市約1.2%。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發現,2018年5月1日起,滬港通和深港通每日額度均擴大4倍。即將到來的MSCI,又讓更多海外投資者有了參與A股的機會——根據MSCI官方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17 年底,MSCI 的客戶囊括了全球Top100資產管理機構中的99家,全球980多只ETF 基金跟蹤MSCI指數,在所有的指數編制和提供商中排名第一。MSCI的市場地位決定了一旦某個市場被納入其指數,就有可能獲得大量資金的青睞。
盡管最初,MSCI帶來的資金并不算多,但它的歷史意義非凡。
MSCI中國區總經理陳凱前期曾在北京一次論壇上公開表示,MSCI指數的體系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描述了全世界所有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集,另一方面,當我們自上而下考慮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明晰地了解到海外的機構是怎么樣來考慮資產配制的。“伴隨著A股被納入MSCI,將提供中國市場投資機會集的標準化定義,讓新興市場指數更具有代表性。盡管短期內,A股納入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的影響不大,但海外投資者會日益關注新興市場管理人對A股的投資成果。”
對于A股這樣一個散戶交易占80%的市場,從機構投資者的崛起,到滬深股通活躍度的不斷加大,再到即將加入MSCI大家庭,每一步都是意義非凡,每一步都標志著A股走向逐步開放的歷程。
而金融市場擴大開放亦不止MSCI這一件事——4月下旬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允許外資申請控股中國證券公司股份。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會社等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擬持股51%。5月14日,摩根大通企業及投資銀行也宣布向證監會遞交申請,尋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全新證券公司,發揮與摩根大通全球業務的協同優勢,并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總之,A股市場每一位參與者——從投資者,到服務于市場的券商,再到監管者,都面臨著過去二十多年從未面臨過的局面。但正如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謝超先生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所說的:“MSCI不是救世主。但是它是基于中國的金融開放與中國資產融入全球市場的戰略性前景,是重新提升新興市場組合在全球股票配置中重要性,同時促進包括中資股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資產估值修復的重要契機。”
(本文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