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4 22:15:55
每經記者|劉明濤 每經編輯|謝欣
新,在漢語字典里,常用的釋義是初始,沒有用過的,與“舊”相對。而其另一層釋義,也表示一種有異于舊質的狀態。
2017年6月,明晟宣布A股納入MSCI;2018年5月15日凌晨,MSCI納入A股首份股票名單出爐;6月1日起,A股將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一里程碑的事件,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面貌一新。
“入摩”,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但從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來看,只是我們擴大開放的一小步。
今年,銀保監會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今年,外資機構投資證券公司比例限制放寬至51%,外資機構由參轉控;今年,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力爭年內開通“滬倫通”;今年,放開保險外資經紀公司經營的范圍,與中資機構一致。
無需過多贅述,加快開放的金融市場,逐漸會以嶄新的面孔,面向所有投資者。
更新換代。
“入摩”,對于眼下交投清淡的市場,是一次“造血”,也是一次“換血”。
去杠桿的陣痛,A股成交金額每況愈下,日均不足5000億元的交投,只剩下場內資金苦苦博弈,奮力廝殺。
納入MSCI,不難預見,千億級資金“活水”短期將引入A股池子。著眼未來,市場影響力提升、地位逐步凸顯,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會流入進來。
造血的過程中,也能實現換血的目的。2017年,國內機構儼然在“取經”,探索價值投資之路。遙想2003年QFII推出之初的“五朵金花”,投資思路與風向的轉變,也自然會讓一個以散戶為主導的市場發生改變,20余年的成長,成熟的投資機構理應成為主角。
煥然一新。
“入摩”,對于渴望行情誕生的投資者,不是一根救命稻草,卻是一針強心劑。
“快牛”是A股的一個烙印,無論是2007年的6124點還是2015年的5178點,所謂的牛市都來去匆匆,瘋狂的過程既見證了市場的迅猛發展,也暴露出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弊端,這一切根源在于相對封閉,還未成熟,由此帶來的陣痛是成長的“學費”。
加入國際市場大家庭,全球化來臨,資本市場也正式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過程。邁過了“成人禮”,下一個成長周期,投資理念將越來越與國際市場趨同,估值體系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走進這扇門,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啟,國際化的A股市場,牛市就會應運而生嗎?
這是“新”牛市的起點,這個“新”是A股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實際而堅實的一步,這一步的邁出其實是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
翻開A股的排行榜,可以看到700元之上的貴州茅臺和不到1元的*ST海潤交相輝映;也能夠看到之前市場趨之若鶩的“殼股”被資金不斷拋棄;更能看到市場原來畏之如虎的大藍籌現在是如魚得水……
這就是A股“新”的基石,也是A股“新”的中流砥柱。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A股國際化的這一步,將會掀開新的華章,因為這個“新”是A股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和要求,這個“新”帶來的將會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徹底重塑。因此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這是A股新一輪牛市的起點,只有這個基礎更加的夯實,那么A股未來的牛市才會走的更長,走的更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