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財富產品的六大趨勢預測:市場延續繁榮,商業模式或將被顛覆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9 14:36:41

每經編輯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前面我們對高凈值人群的分析中已經說過了,過去十年是中國私人財富市場飛速發展的十年,這一趨勢仍將持續。那么相應的,財富產品將發生哪些變化?投資者們又應該做好什么樣的準備?在近日中金公司發布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產品白皮書2007-2017》中,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

趨勢一:財富產品市場將延續"黃金十年"趨勢

未來中國居民會越來越重視金融資產的配置。根據瑞信統計,中國包括了所有房產的個人財富中,平均有53%配置在非金融資產,其中主要為房產;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為47%,這一比例高于金磚四國平均的29%,但仍遠低于美國的72%。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私人財富的不斷增加,未來配置于金融資產的比例也將逐步提升。

與國際上比較,北美資管產品的規模約占私人財富總值的6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40%。這組數據說明,一方面中國的投資者需要逐步意識到專業管理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國產品市場也需要繼續穩步發展。該報告表示,相信過去十年中國金融產品市場才剛剛起飛,未來將進一步爬升,延續黃金十年的盛況。

趨勢二:經濟轉型背景下,產品將向凈值化方向發展

我國約定收益產品過去一直存在特有的隱性剛兌現象,不可否認隱性剛兌幫助了產品規模的初步積累,但實際上對于投資者和金融市場而言都是不利的。

2007年11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打破剛兌,文件對剛性兌付行為給出了認定標準,同時給出了懲罰機制乃至投訴舉報機制,打破剛兌決心可見一斑。在信托項目系統性風險上升、資本市場層級化、風險收益配比基本規則的驅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需求、培育投資者能力等眾多因素影響下,固收投資從"剛性兌付"向"買者自負"的轉變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然,銀行理財也將逐步回歸凈值型基金投資的本途。

從固定收益大類投資的角度來看,嘗試進行債券基金、債券私募等大固定收益范疇類產品投資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數據顯示,我國債券基金近十年來平均年化收益達7%,平均年化波動率遠低于股票等風險資產類別,在有效控制投資杠桿的前提下,期間出現回撤虧損的幅度也相對有限。同時,債券品種的價格波動也與其他資產類別存在低相關、某些經濟背景下甚至負相關的相關性特征,是重要的降低組合投資風險的投資工具。長期來看,剛兌打破破,固收投資向債券類產品等凈值化、分散化方向轉型是大勢所趨。

趨勢三:航母級資產管理人或在未來幾年內浮現

在當前經濟深化改革階段,各個行業均呈現集中化趨勢,資本市場也不例外。

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幾個推動力:首先,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單一資產輪動速度加快導致投資收益越來越難以獲取,資產管理人業績分化越發顯著;其次,隨著市場投資工具的逐漸完善以及對于全球化配置視角和理念的接納,投資者對于管理人的投資服務靈活型及多樣性要求與日俱增;再次,金融監管的趨嚴也將加速行業洗牌。

在海外成熟市場,龍頭效應和集中化特征體現得更為全面。數據顯示,美國前五百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掌握了70%的市場份額。綜合全球的數據來看,2016年前十大私募股權基金募集金額占2016年私募股權基金募集總規模的26%,而國內相應數據則為13%。

未來,只有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龍頭機構和管理人才能在市場環境的變化及監管政策的演進下屹立不倒。海外成熟的發展經驗同樣為國內的資產管理人樹立了如何提升自身實力的榜樣,同時預示了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中國財富市場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巨大,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將出現一批航母級、擁有全球競爭力的頂尖資產管理人。

趨勢四:從單產品到組合投資,專業化機構引導投資者走向成熟

中國投資理財的環境在過去幾年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和數以萬計的基金管理人,投資者開始借助專業機構過硬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投研基礎和廣泛的資源渠道精選產品進行組合配置,"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并且通過降低各產品、策略間的相關性來平滑組合的波動及風險,為投資者爭取長期穩健的收益目標。專業財富管理機構角色的必要性在當下得以體現,投資者結構正逐步向機構化、專業化方向邁進。

2017年10月,國內首批公募FOF產品的面世標志著"資產配置全民化的時代"正式開啟。如果我們簡單選取公募FOF的規模進行計算,公募FOF投資比例僅占約0.1%,而美國相應數據為10%,由此可見國內公募FOF投資發展潛力巨大。

伴隨著國內衍生品的蓬勃發展,港股通、跨境收益互換等金融工具將為專業機構跨品種、跨策略、跨市場的組合配置賦予更多可能。未來,投資者結構也將由個人投資者作為主力、逐步轉向由專業機構投資者來參與財富市場,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多元化配置的優勢和能力,提供更加完善及全面的金融服務。

趨勢五:金融及進入智能化階段,可能重塑財富市場商業模式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帶來了中國家庭及個人財富的快速積累。伴隨而來的,是居民對于金融理財產品日益提升的投資需求,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天然普世性與金融業的融合應運而生,讓更多投資者開始享受到高效、專業、便捷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科技和金融的不斷融合將逐步顛覆傳統金融行業的規則,帶來金融服務業模式的深刻變革。

金融科技的應用將成為金融投資決策的重要輔助。比如,機器學習算法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并歸納資本市場變化的規劃,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將新聞等文本信息進行提煉,更好地尋找與資產價格波動的相關性。

財富市場正在經歷的改變絕佳地印證了創新科技角色的不可或缺,其身影出現在打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

智慧金融的誕生不僅對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產生過程帶來改變,更將重塑金融服務的業務模式,打造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個性化業界新生態。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拓寬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程度,同時帶來行業向市場化的更快轉變。理財服務從過去的"以產品為導向"到現在的"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創造出更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模式和產品。財富管理機構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來挖掘投資者的行為軌跡,洞察客戶的需求和風險偏好,實現投資計劃和客戶需求的精準匹配,并自動完成交易執行和投后管理流程,從而實現一套高效率、個性化、自動化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

趨勢六: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境內外產品市場走向雙邊開放

2006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國內政策和經濟的雙重推動下穩步推進,并在2016年見證了收獲的一年。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已成為明確的發展趨勢,將在未來的國際儲備、支付系統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伴隨著跨境投資方式的豐富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日趨完善,在便利投資者境外配置的同時,將促使投資者的境外配置更趨成熟化、理性化。

往前看,境內外投資市場的雙向開放或將成為主流趨勢,在境內投資者發展全球配置的同時,境內市場也將進一步向境外的投資者和管理人開放。隨著外資機構更多進入國內市場,現有的投資習慣預計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降低市場投機性和波動性,實現國內投資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強化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定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財富產品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 債券基金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一区二区 | 色色中文字幕色色亚洲 | 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