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17:29:00
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表示,去杠桿將成為2018年宏觀調控核心,去杠桿核心是優化金融資源、改善實體融資環境,目的是降低金融風險,促進實業復興。而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認為,2018年去杠桿的邏輯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最終都是為了降低負債水平、降低風險,鼓勵投向實體經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王可然
2017年“去杠桿”取得明顯成效。在金融領域,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總負債月度同比增速,雙雙從2016年末之前一年半左右時間內的最低15%左右及以上,回落到2017年10月份同比增長10%的水平;銀行同業專屬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及其占比自2016年末也開始明顯回落,同業存單發行規模及托管余額也逐漸回落,表外融資需求重回表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消費金融、現金貸的大行其道,造成輿論對于一些違規業務高利貸本質的質疑,也引起了監管層迅速出手整治。那么,2018年金融去杠桿會發生什么變化,持續去杠桿又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2017銀行同業業務增速放緩
2017年以來,在多個重大場合中央和有關部門等也都不斷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而在2017年11月份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則直接明確應當控制資管產品的杠桿水平,詳細規定了具體的杠桿比例,同時要求打破剛性兌付等。
正是因為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空轉抬高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形成隱性金融風險,杠桿無序擴張才需要去杠桿。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近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去杠桿將成為2018年宏觀調控核心,去杠桿核心是優化金融資源、改善實體融資環境,目的是降低金融風險,促進實業復興。
那么,2017金融去杠桿的效果如何?相關數據顯示,銀行同業業務、債務規模目前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實體企業盈利也大幅改善。
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6年末以來,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和總負債規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分別從226萬億元、209萬億元增長到了2017年10月的242萬億元、223萬億元,月度同比增長率雙雙從2016年末之前持續一年半左右時間內的最低15%左右及以上,持續回落到2017年10月份同比增長10%的水平。
銀行同業專屬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從2016年12月的5.99萬億元大幅降至2017年6月的4.61萬億元,同期其占比從20.61%大幅降至16.24%,一改此前兩年內不斷攀升的趨勢。同樣的改變持續不斷增長態勢的還有同業存單。2017年前11個月,同業存單發行金額保持在月均1.6萬億元的規模,總體在1.2萬億~2萬億元之間保持穩定波動態勢,同業存單托管余額全年保持在8萬億元規模上下,并從8月份的8.5萬億元小幅下滑至11月份的8.1萬億元。
與此同時,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升高趨穩。3個月期限的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在2016年四季度從2.8%迅速升至4.8%左右,2017年以來圍繞著4.6%的中樞以50個BP左右的幅度上下波動。喬永遠認為,去杠桿降低了金融風險,促進實業復興。無風險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一年多時間內大幅上行110BP到如今的逼近4%,金融空轉融資被擠壓,而實體融資未受影響。并且2017年初以來,PMI持續處于擴張區間,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處于高位。
2018金融去杠桿重在破剛兌
關于2018年金融去杠桿的趨勢,喬永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雖然居民部門的杠桿水平相對快速增長,但在社會總體杠桿當中占比偏少,不是政策重點。去杠桿應該和去產能對應的都是一般傳統企業,去產能加去杠桿對應帶來實業復興。金融機構也需要去除一些多層嵌套、多次通道的高杠桿,降低金融風險。去杠桿不僅可以是資產、負債的控制和減少,也可以是企業盈利水平的提高。
喬永遠認為,往后看繼續去杠桿會為產能收縮提供政策調整,為企業盈利回升提供基礎,去杠桿可能會帶來金融業全面反哺實體經濟。市場對去杠桿的理解是僅針對同業和理財,實際波及面遠超想象,不只是一時一地。
海通證券宏觀姜超團隊12月17日發布文章稱,去杠桿、補短板應是未來的核心政策方向。去杠桿需要中性的貨幣環境,并且要去實體經濟杠桿,首先要去金融杠桿,重中之重是打破剛兌、減記債務,另外是降低債務的擴張速度。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持續去杠桿對于一些短期的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影響較小。不同經濟部門(政府、家庭/居民、企業)的杠桿趨勢表現不同,杠桿率不同,風險點不一樣,去杠桿的要求也不一樣。主要是企業層面的去杠桿力度大,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政府部門已經得到了控制,居民部門還不是主要的。
他認為,2018年去杠桿的邏輯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最終都是為了降低負債水平、降低風險,鼓勵投向實體經濟。金融機構之間空轉的資金往來頻繁過多,不直接投向實體的通道層層疊加,都會加大杠桿和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