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2017-12-27 16:13:41
很多人以為,國家新建了一種制度,可以讓職工多領錢了。實際上,企業年金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4年就已經有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已經實行了十幾年的老制度了。這種制度并非像基本養老保險那樣普及且強制參保,而是一種企業自愿選擇的“補充性養老保險”。
CFP圖
人社部、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了《企業年金辦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消息一出,一片驚喜歡呼之聲。人們被“再過一周,你可能多一份收入”、“退休后你又多了一筆錢”之類的消息刷了屏。這樣的消息讓很多人以為,國家新建了一種制度,可以讓職工多領錢了。實際上,企業年金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4年就已經有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已經實行了十幾年的老制度了,這次發布的《企業年金辦法》是對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的修訂和完善。
很多人之所以對企業年金比較陌生,是因為這種制度并非像基本養老保險那樣普及且強制參保,而是一種企業自愿選擇的“補充性養老保險”,目前普及率還不高,只有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參加。
這種補充性養老保險作為一種增加退休收入的重要手段,被很多企業引以為豪,并用做吸引人才的重要福利待遇。比如,很多人在應聘時會看到企業的招聘簡章上寫著“五險二金”,這個比通行的“五險一金”多出的“一金”便是企業年金了。很多人還會疑惑——我們單位也給我們上了補充醫療保險啊,為什么這個補充養老保險卻從沒有聽說過呢?這是因為補充醫保很多員工會經常使用,拿著醫院的票據就可以找單位報銷;但是補充養老保險卻是一個“悄悄地”每月在工資里被自動扣除,卻要等到退休時才會領到待遇的制度,很多在職員工還體會不到它的存在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了解,除了企業年金,還有一種職業年金,它們性質類似,根據單位性質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叫法,一般機關事業單位參加被稱為職業年金,企業參加的被稱為企業年金。
新公布的《企業年金辦法》明確,“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其他用人單位及其職工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辦法》規定,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時,可以從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企業年金,也可以將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全部或者部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合同領取待遇并享受相應的繼承權。出國(境)定居人員的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以根據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本人。職工或者退休人員死亡后,其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通過集體協商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有利于完善職工薪酬體系,展現企業良好文化、增強人才吸引力、穩定職工隊伍。職工參加企業年金,有利于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另外增加一份養老積累,進一步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企業年金辦法》主要適用于企業及其職工。需要說明的是,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社會組織及其專職工作人員、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外工作人員等。《辦法》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其他用人單位及其職工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參照本辦法執行。因此,只要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可以建立企業年金制度。
據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相比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建立年金的也僅是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少數企業。目前,絕大多數企業職工都參加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這種保險基金收益率低,一直面臨著保值增值的壓力,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又日趨嚴重,未來養老保險基金將會面臨沉重的支付壓力。如果企業能給職工再建立一份補充養老保險,那他們退休之后就能再享受到更高的養老待遇。
目前,北京市已有不少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但大多還是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如石油、電力、煙草類壟斷性企業等,民營及其他企業建立年金計劃的比較少。因此,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勵和扶持更多的企業廣泛建立企業年金。
CFP圖
人們都知道,自己每月的工資要被扣掉“五險一金”的繳費,尤其是基本養老保險一項,要繳的費用在五險當中算是最高的。這個企業年金的繳費方式與基本養老保險類似,也是單位與職工共擔費用。
《辦法》規定,企業年金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基金實行完全積累,為每個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建立個人賬戶。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8%,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2%,具體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一方協商確定。
企業繳費應當按照企業年金方案確定的比例和辦法計入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職工個人繳費計入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企業當期繳費計入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最高額不得超過平均額的5倍。
舉例來說,如果某位員工的月薪為5000元,他每月最多會拿出200元來繳納年金。
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不同的是,企業年金實行的是完全的市場化運營,可以按照國家規定投資運營。比如說銀行存款、國債、萬能保險產品、投資連結保險產品、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債等金融產品。社會上有大量的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包括工商、建設、交通等銀行機構以及平安、太平、泰康等保險機構,中信、華寶等信托機構,大量的企業委托他們管理企業年金,這些專業的機構會為企業制定年金資金的投資策略,盡可能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辦法》規定,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企業繳費及其投資收益,企業可以與職工一方約定其自始歸屬于職工個人,也可以約定隨著職工在本企業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歸屬于職工個人,完全歸屬于職工個人的期限最長不超過8年,并明確了幾種例外情形。
例如,某建筑公司的一份企業年金實施細則就是這么規定的:股份公司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了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企業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機構和企業年金賬戶管理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企業年金托管人,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為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
對于繳費標準,這家企業規定:
單位基本繳費標準=職工上年月均工資×3.5%+職工工齡×工齡基數。
工齡基數=單位上年月均工資總額×1.5%/單位所有職工工齡之和。
個人繳費為單位基本繳費(單位為個人的繳費)的1/4。
對于企業年金的權益歸屬,該公司的規定是:職工個人繳費部分及其投資收益全部歸屬職工個人;單位繳費部分權益歸屬按照職工工作年限的時間有不同比例的劃分:小于3年的,單位繳費劃入個人賬戶形成權益的歸屬比例為零;3到5年的為50%;如果工作年限超過8年,就全部劃入個人賬戶了。
員工們最關心的是,現在每月被扣款,將來能領到多少錢呢?因為這涉及到未來工資的變化、繳費時間的長短、年金的投資收益等諸多變化因素,因此現在還很難計算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從一份統計數據當中可以得到一個參考數字。
人社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三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這份數據摘要顯示,2017年三季度,全國有78943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有2328.61萬人參加了這個基金,積累基金達12393.02億元。還有1531家企業建立了計劃。實際運作資產金額為12106.51億元,這個季度的投資收益是166.69億元,加權平均收益率為1.41%;本年以來的累計收益達415.05億元,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79%。從待遇領取情況來看,三季度有87萬人領取了企業年金,其中82.98萬人是分期領取的,他們領取了60.63億元,只有4.02萬人是一次性領取的,共領取了26.61億元。以此計算的話,2017年三季度,分期領取的人,平均每人領了7306元,平均到每個月就是2435元,還算是筆不錯的收入。再加上基本養老保險金,這些人的養老保障待遇還是很不錯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