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8 23:32:00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意見》的意義在于,讓互聯網對接制造業,通過部署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敬偉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我國工業互聯網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啟動,在框架、標準、測試、安全、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發展水平及現實基礎仍然不高,產業支撐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關鍵平臺綜合能力不強,標準體系不完善,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有待提升,缺乏龍頭企業引領,人才支撐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足,與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需要仍有較大差距。
《意見》很及時,也對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制造業和“互聯網+”沒有形成聯動生產力講得很實很透,對于推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也提出發展方向、實現目標以及主要任務。
互聯網對產業的滲透和更新是全方位系統性的。中國要想在新經濟周期獲得引領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就應該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有助于為實體經濟夯基固本,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是全球制造大國,但不是全球“智造”大國。因此,從“制造”到“智造”,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就是先進技術。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在生活方式上實現了互聯網技術的領先地位(如電商網購平臺、移動支付模式等),實體經濟也需要“互聯網+”的催化。
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是,生產方式的根基是制造業,這也是實體經濟的依托載體。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從美國到德國,從新興市場到傳統的石油輸出國,都在提出本國的制造業振興戰略。
中國制造業存在著大而不強,產業鏈低的現實尷尬,這也意味著中國實體經濟的基礎并不牢靠。
中國的制造強國戰略是《中國制造2025》,而且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過去幾年的貨幣政策中,也強調定向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因此,在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擴大實體經濟規模、提升制造業的內涵質量等方面,中國既有長遠的戰略設計,也有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更有細致入微的精準扶持。
《意見》的意義在于,讓互聯網對接制造業,通過部署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
從生活方式到消費模式,中國已經實現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共享經濟”新經濟模式。憑借中國社會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經驗,中國肯定也能打造讓世界驚艷的“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建立全球領先的工業互聯網。
中國已是制造業大國,在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方面也居領先地位。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互聯網+”的全民共識,因而能夠更好地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聚焦發展智能、綠色的先進制造業,構建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同時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形成實體經濟與網絡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當前的主要任務,一是要完善工業互聯網的法治體系建設,實現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監管的和諧兼容,這是法治社會的基礎,也是提升工業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前提。
二是夯實網絡基礎,推動網絡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給工業互聯網提供高速、便捷和經濟的技術載體。
三是強化實體經濟的“入網經濟性”,即讓制造業的產業鏈深度融合于互聯網中,通過網上的充分競爭與博弈,實現制造業從低端到高端、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升級。
電商和共享經濟的經驗表明,融入互聯網才能實現新零售和新經濟的大發展。工業互聯網,就是要讓工業擁抱互聯網,讓互聯網成為制造業的新動力,變成實體經濟的血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互聯網+先進制造業”。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實實在的先進生產力。建立工業互聯網則有助于實現“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動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