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22 23:14:10
據攜程商旅2016中國差旅市場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商旅管理市場的結構依舊呈現“參與者眾多、集中度低”的特征。對比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市場,我國的行業前四企業(CR4)集中度只有18%,遠低于發達市場的平均值66%。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張韻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實習記者 張韻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據全球商務旅行協會(GBTA)基金會的商務旅行預測報告《GBTA BTI™展望——中國2016H2》(2016年11月發布)顯示,2016年中國商務旅行總支出預計將增長9.2%達到3179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旅市場。而2017年,中國商務旅行市場預計消費支出將增至3446億美元,增幅為8.4%。
中國商旅市場雖起步晚于歐美發達國家但發展空間巨大,整體市場規模可觀,讓中國商旅管理市場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不過,執惠旅游創始人、旅游O2O分析師劉照慧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的商旅管理服務僅僅是重視規?;钠髽I客戶而忽略用戶的個人體驗,如何在公司需求和員工差旅體驗當中找到一個平衡,給商旅管理企業提出了重大挑戰。
事實上,我國的商務旅行市場的萌芽期要追溯到2002年。當時,美國運通等外資TMC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到了2006年,以攜程商旅為代表的本土商旅管理服務商相繼涌現,商旅管理的運營模式開始逐漸被接受。2014年,中國商旅管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元,正式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據勁旅咨詢預測,到2019年以后,商旅管理服務商為搶占市場份額,服務客戶類型將更加集中,形成壟斷式的企業合作模式。
隨后,在中國市場“土生土長”的商旅管理公司快速崛起,積極深耕這一市場。其中,三家本土TMC最具勢頭。攜程商旅于2006年進入差旅管理市場并不斷發力,背靠中國最大在線旅游企業攜程旅行網的品牌優勢,獲得了先發優勢。
以專業機票分銷起家的美亞集團在2006年便成立了商旅部,進軍差旅市場;2013年尚途商旅獨立運營,2016年尚途商旅換擋升級形成了以“商旅+金融”、“商旅+大數據”的新業務方向,得到快速發展。
而作為以機票代理為基礎業務成功上市的企業,騰邦國際在差旅市場的布局動作也在日益加快,收購了多家區域機票代理企業為眾多當地企業提供差旅服務,形成規模效應,提升差旅部門的整體競爭力。
近年來,航空公司不斷下調機票代理傭金和大力提高直銷比例使得機票代理轉戰差旅市場,又加上航空公司、酒店集團等資源方對企業大客戶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市場的競爭環境也正變得日趨激烈。
據攜程商旅2016中國差旅市場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商旅管理市場的結構依舊呈現“參與者眾多、集中度低”的特征。對比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市場,我國的行業前四企業(CR4)集中度只有18%,遠低于發達市場的平均值66%。
劉照慧向《每日經濟記者》記者表示,中國商旅管理行業市場可以說是相對集中,18%的集中率已經是相對較高的,雖然和發達國家整體比起來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國目前從事商旅業務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純商旅和一些大型的商旅集團。
據上述白皮書數據統計,前5名企業分別為攜程商旅(7.6%)、國旅運通(5.0%),中航嘉信(3.7%)、捷成BCD(1.9%)和錦江HRG(1.7%),剩余份額中,騰邦國際占1.4%,美亞商旅占1.4%,其余77.5%由為數眾多的非專業化差旅機構,如旅行社、機票代理商構成。
劉照慧認為,造成分散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商旅管理行業最重要的“機票+酒店”兩部分沒有發達國家滲透率那么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隨著商旅人群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發展的前景也很好,行業并購逐漸會向大型企業集中。很長時間以來這樣的格局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集中度會更強,格局也會更加清晰。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根據數據顯示出的馬太效應趨勢,行業并購的良機將出現,酒店商旅管理市場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目前整合已成為全球酒店市場的重大趨勢。劉照慧表示,酒店并購潮是一種資源上的合并,讓酒店回歸到提供給顧客或商旅人士更好的住宿體驗的本質,是一個住宿產品的回歸。酒店集中度提升,使得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商旅市場將得以凈化升級,市場將會更加快速地向大型TMC集中,酒店商旅的合規性和透明度也將得到企業的重視。
據國旅運通聯合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7中國商務旅行晴雨表》顯示,在中國主要經濟地區的150多家企業高管的訪問中,90%的企業表示更多地與客戶面對面的商務旅行會促進業務增長;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增加與客戶有關的商務旅行將會為企業帶來10%~20%的收入提升。
隨著中國企業對差旅管理這個概念的接受,以及不斷理解和實踐,企業對差旅管理的認知逾漸成熟,國旅運通全球商務旅行副總裁及總經理譚浩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公司認為,差旅初期是開拓市場和加強與客戶關系的一項不可權缺少的重要投資。
同時在費用管控上,企業的關注點也不僅僅停留在機票、酒店等直接成本的管理上,而是更多地關注于差旅過程中企業責任、員工安全、報銷流程等間接成本,還有和差旅人直接相關的旅行中的生產力等機會成本,達到真正意義上總體成本的管控。
“商旅管理領域長期以來呈現‘有客戶、沒用戶’的發展弱點。”劉照慧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此前的商旅管理服務僅僅是重視規?;钠髽I客戶而忽略用戶的個人體驗,如何在公司需求和員工差旅體驗當中找到一個平衡,給商旅管理企業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挑戰。
“從趨勢來看,商旅在服務體驗層面上會逐漸向尊重企業員工年輕化、體驗化、個性化的商旅服務需求演變。”此外,劉照慧認為,商務旅行和休閑度假的融合也將是商旅管理企業需要去考慮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