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2 16:06:40
影片《看不見的客人》故事精彩,但不想看第二遍,因為無聊。“精彩”又“無聊”,這并不矛盾。精彩在于故事,無聊在于觀念。
每經編輯|王禮迪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王禮迪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前有余威不減的《蜘蛛俠:英雄歸來》,同期有氣勢洶洶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后有“死侍”“局長”加持的《王牌保鏢》,《看不見的客人》的檔期簡直強敵環飼。
但這部既沒明星又沒名氣的西班牙電影,憑借著豆瓣8.7分的逆天口碑,硬是沖出重圍殺出了一條生路,據貓眼數據顯示,截至今天,該影片收獲了超6000萬的票房,排片也從首日的8%,提高到昨日的13.2%。
不得不承認,影片故事確實寫的好。反轉又反轉,劇情還能嚴絲合縫,簡直挑不出一絲毛病。
▲《看不見的客人》豆瓣評分高達8.7分(圖/豆瓣)
但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在看片之后卻感覺虛火上升,胸中有隱隱不適。
故事精彩,但不想看第二遍,因為無聊。
“精彩”又“無聊”,這并不矛盾。精彩在于故事,無聊在于觀念。
《看不見的客人》講了一樁謀殺案,兇手受審前找了一名辯護律師,想依靠偽證逃避法律制裁。律師為了辯護,要求兇手講述案情真相。而兇手起初有所隱瞞,但經不住律師層層盤問,講了五個不同版本的案情,終于道出了自己行兇的事實。沒想到辯護律師是受害者的母親,她搜集了所有證據,兇手最終伏法。
表面上看,《看不見的客人》是在逆反好萊塢的那一套刻板模式,但其實在骨子里,它仍然恪守好萊塢的劇作鐵律——動機明確,邏輯清晰。但觀影后出現了不適,說明它還有地方不如好萊塢。
好萊塢模式之所以能成立,因為它讓觀眾觀影后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而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客人》身上沒有的。
好萊塢的電影賺的是工薪階層的錢,工人們在勞動了一天后走進電影院,精力耗光了懶得動腦子。所以好萊塢電影講故事都要求邏輯清楚,疲勞的人們不用動腦子就能看明白。
但好萊塢講故事是為了灌“心靈雞湯”。它講求故事邏輯,是為了讓觀眾心甘情愿咽下去。
所以為什么好萊塢那么招人喜歡?因為人們走進電影院時氣血兩虛,但一頓雞湯喝得心滿意足,走出影院時元氣滿滿,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而《看不見的客人》講什么?一個兇殺案被講了五遍,終于得出了真相,講壞人行兇,講為子報仇,講壞人伏法,這些事兒不都是理所應當的嗎?理所應當的觀念有什么好說的?影片把好萊塢的一半發揮到了極致,卻把另一半丟了。
看《看不見的客人》,觀眾沒喝到雞湯,他們在“干嚼人參”,嚼的虛火上升鼻血橫流。
如果《看不見的客人》成了一部有觀念的電影會是什么樣?
另一部電影,同樣三五演員,同樣三五場景,同樣是一個兇案被講了五遍,這部電影叫《羅生門》。
▲《羅生門》豆瓣評分8.7分(圖/豆瓣)
《羅生門》講:和尚、樵夫和乞丐在殘垣下避雨,三人閑聊: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
在衙門里,妻子、兇手、武士的鬼魂皆被招來受審。兇手想炫耀自己的武藝,妻子想證明自己的貞潔,武士想強調自己的寬容,出于美化自己的目的,三人講述的故事大相徑庭。
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甚至連目睹真相的樵夫,再復述故事時也掩蓋了自己偷走匕首的罪行。
討論完畢,雨過天晴。三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乞丐搶走了棄嬰的外衣后離開,而樵夫決定收養嬰兒,抱著嬰兒往夕陽深處走去。
《看不見的客人》里最終呈現了案情真相,所以影片不過一樁兇案,它成全的是故事。
《羅生門》對案情并無定論,但影片呈現了生活的真相,它成全的是觀眾。
有趣的是,《羅生門》和《看不見的客人》在豆瓣都獲得了8.7的高分,但有了觀念,影片的品第高下立判。看過《羅生門》,觀眾會明白,盡管生活處處謊言,但如果心懷善意,生活仍然充滿希望。
故事是電影的手段,從不是電影的目的。只講故事,電影就成了邏輯游戲,《阿甘正傳》就成了小人得志,《肖生克的救贖》就成了畏罪潛逃。
好電影之所以被反復觀看,是因為補充了觀眾的生活信心,《美國往事》肯定了屢遭背叛的道德準則,《拯救大兵瑞恩》肯定了屢遭輕視的生命價值。
人們看電影是求一個觀念。觀念是對生活的總結,讓人對生活產生懷疑的時候,還能回答“我該如何活下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