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6 20:18:09
2017年8月25日至27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在8月26日下午人工智能相關議題的討論中,專家們表示,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基礎的高新技術,正在促進人類社會跨產業、跨體制的發展變化,同時,科技的發展也讓人工智能在今天開始重新定義這個世界。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IBM中國研究院院長副院長沈曉衛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在一個可預見的將來應該有四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一是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創新;二是人工智能與行業結合,解決行業中的問題;三是人工智能如何與一些其他的新興技術,如區塊鏈技術、云計算等做結合;四是構建全新的或者是下一代的計算能力,以此保證人工智能高速增長的趨勢。
但同時,沈曉衛也指出,人工智能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不是說要取代人類,也不可能在今天取代人類,而是一個人機同行的概念。
在沈曉衛看來,人工智能要獲得成功一方面是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還要依賴于持續不斷的商業成功,而如今的時代正好符合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環境。
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有了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為什么今天才算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開始?這個時代的標志是什么?
沈曉衛認為,人工智能算法上、芯片上的突破,以及一些新的人工智能的應用的突破,包括在一些萬眾矚目的比賽中人工智能如何戰勝了人類,這些事件的組成,都是人工智能黃金時代的標記。
在現場,沈曉衛介紹了“IBM綠色地平線計劃”。2014年,IBM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協議。該計劃利用IBM認知計算、大數據分析以及物聯網技術的優勢,分析空氣監測站和氣象衛星傳送的實時數據流,憑借自學習能力和超級計算處理能力,實現對北京地區的污染物來源和分布狀況的實時監測。
“今天是一個大數據背景下的人工智能,除了技術本身的突破,更多是從大數據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應用到行業中。”沈曉衛表示,今天講AI更多的是增強智能,是一個人機同行的概念,把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在行業中,解決行業的問題。但對于未來,沈曉衛認為,對于前方仍然存在許多未知,我們只能看清很近的一段距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