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3 00:36:36
每經編輯|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一個城市排名的帖子,從“一樓”開始討論,被無數網友蓋了百千層“樓”,這是近日發生在一個網絡論壇中的例子。
從中心城市之爭到金融中心之爭,只要涉及各大城市的,免不了上演一番論戰。
最近幾年,西部城市發展速度持續引領全國,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西部地區經濟聚集起更多目光。誰將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討論在各大網站熱烈展開。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他從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機制、前提條件展開闡述,繼而分析西部區域目前發展格局,經由展示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發展歷程,進而預測,西部的區域金融中心不會只有一個。
NBD: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包括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您認為西部地區如何利用好這些新的歷史機遇,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張建平: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在基礎條件有很大改善,但更多還是依靠傳統產業這一舊動能,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從這個角度講,下一步,西部地區首先需要開放。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全方位地開放。開放,才能使得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從而在新一輪資源配置中尋求新的發展定位和動力。
其次需要改革。開放會倒逼行政體制管理改革,西部地區要乘勢加快改革進程。
要想有新業態,就要塑造更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吸引境內外投資。就需要解放思想,簡政放權。否則,發展會受到很大制約。所以,改革任務非常艱巨。
此外,需要尋找抓手。比如西部有些省份包括陜西、四川、重慶已設立自貿試驗區。自貿區內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對外資施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這些措施貫徹落實到位,在吸引新一輪外資、內資過程中會發揮作用。
NBD:您認為西部地區打造區域金融中心需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
張建平:金融中心形成,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路徑,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以后,自然而然形成。
比如國內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深圳、北京,有強大的資本和金融機構集聚能力,資本流動非常活躍,也是產業經濟比較發達地區。
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緊密銜接。具體地說,是區域性的產業聚集中心,物流、資本、人員流動等高度頻繁。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資金配置、使用、調撥需求,逐步地,金融業態發展起來。
西部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未來區域性金融中心可能不止一個。但是,打造區域金融中心,應該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不應該不切實際地去設計,比如基礎條件還不具備就去打造,也許就會落空。
NBD:目前國內有“世界向東,中國向西”的提法,您認為在這一視角下,西部區域金融面臨帶來怎樣的歷史性機遇?
張建平: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需要全方位對外開放,推進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完成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轉型升級。從這個層面看,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的平臺上發展,不應僅向西合作。其實,“一帶一路”給西部地區帶來的機遇是,全方位進出口和資本雙向流動,其中有民資、國資以及外資。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合作平臺,要比單純向西合作的機遇大得多。
西部地區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新一輪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升,以及“走出去”步伐加快,貨物和服務貿易都在持續增加,人員流動會帶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所以,“一帶一路”給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都帶來了新機遇,其背后需要強大的金融服務支撐。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不能獲得滿意的金融服務,金融便成為制約我們開放發展,進行經濟合作的限制性因素。所以,西部省份要想更好地對外開放,加大資本引進的力度,以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就需要大力布局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個或者幾個區域金融中心。
NBD:您長期關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發展,對于如何構建中國西部區域金融中心,國際上有沒有一些成功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鑒?
張建平: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基本上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德國法蘭克福、盧森堡,還包括東京、新加坡、中國香港。由此來看,將來我們西部的區域金融中心肯定會落在西部經濟的一些增長極上或者說一些領頭羊的城市。這些城市應該呈現出比較發達的經濟結構特征,比如服務業比重較高、城市對一個省乃至整個區域,甚至于對整個“一帶一路”都有輻射作用。由此來看,目前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已經初步具備了這些前提條件。至于最終誰能夠更好地聚集金融業態,誰能發展得更好,這需要在市場競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讓實踐來檢驗。
NBD:從目前的發展態勢和未來發展前景看,您認為哪座城市有望成為區域金融中心?
張建平: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有可能不是唯一的。過去大家都認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是上海后來居上,此外北京集聚金融機構的總部,深圳集聚創業投資資源。所以,不同城市有不同金融優勢。再看西部,成都在金融機構總部數量、國際化水平,以及國內中西部的輻射等優勢已顯現。但重慶近兩年在經濟增長上是全國領頭羊,其基建大為改善,新一輪產業聚集速度飛快,服務實業的資本集聚程度高,將來也有可能朝著區域金融中心的方向發展。西安,則更多著眼于新一輪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產業集聚,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集聚程度較高,基于經濟規模和產業規模,會帶來金融服務的擴大。此外,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武漢,交通四通八達,經濟發展快,在金融業態方面有獨特之處,比如在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其信用評級、信用評估等基于信用風險防范的金融服務較為獨到。而且,這些城市都在自貿試驗區范圍之內,金融監管制度配套跟進,金融業擴大開放領先于非自貿試驗區。目前他們具備平等競爭的條件。總體上來講,可能成都目前略微領先,但并不能說擁有絕對優勢。我非常希望看到,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在下一輪改革開放進程當中,通過市場競爭,這幾個城市中誰能夠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讓資本集聚并且找到發展的機遇。所以,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