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6 22:00:26
擁有“百年魚丸世家”美譽、頭頂“速凍魚肉制品第一股”光環的海欣食品,卻在2017年上半年掉了“鏈子”。
8月5日,海欣食品發布的2017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其凈利潤為-1726.13萬元,同比減少280.93%。其分析稱,海欣品牌冷凍魚肉制品和肉制品受行業持續低價競爭的影響,銷售數量和單價雙下降。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冷凍魚肉制品行業分羹市場,海欣食品僅是整個速凍產業的一個“縮影”。對于速凍產品,市場上存在一種“有錢的人不吃,沒錢的人吃不起”的現象,其受制于上游產品市場價格提升和下游消費市場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雙向擠壓”。
每經編輯| 張虹蕾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姚治宇
作為速凍魚糜制品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海欣食品多年來以“海欣”與“魚極”兩個品牌在各大超市持續跑馬圈地。2016年,海欣食品休閑產品還簽約90后演員張一山為代言人,通過平面廣告和產品包裝更新升級打造品牌形象。
不過,頭頂“速凍魚肉制品第一股”光環的海欣食品,2017年上半年的業績卻并不好看。財報顯示,海欣食品2017上半年凈利潤為-1726.13萬元,同比減少2680.18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80.93%。而在2016年的年報中,海欣食品營收和凈利分別為9.25億元和1307.16萬元,同比增長13.48%和133.08%。
談到此次的業績“變臉”,海欣食品稱,報告期內除魚極系列高端產品銷售金額和毛利率增長外,其余產品的銷售金額和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海欣品牌的冷凍魚肉制品和肉制品受行業持續低價競爭的影響,銷售數量和單價雙下降,導致銷售收入減少1484萬元。
此外,海欣食品還提到,因實施股權激勵管理費用和因品牌推廣相關的銷售費用增加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海欣食品將業績下滑歸因為行業低價競爭并非首次。2015年,海欣食品營業收入為8.15億元,同比下降4.74%,實現凈利潤-3951.41萬元,同比下降314.83%。在當時談到業績下滑,海欣食品亦提到,長期受制于傳統速凍產品同質低價競爭。
海欣食品在2015年報中稱,冷凍魚肉制品和肉制品行業目前進入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創新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0年為行業高速增長期,行業內多數企業也進行了產能擴張;2011年起,行業步入穩定發展階段,競爭加劇,低價促銷影響了行業的良性發展;2012年至2015年,出現行業格局不健康、產品趨于同質化、低價競爭嚴重等問題。
業績大幅下滑源于業內低價競爭,如今速凍魚肉產品的價格和幾年前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嘗試咨詢海欣食品,但截至發稿前,對方電話無人接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內電商平臺發現,速凍魚肉制品商家諸多,既有南方的舟山、廈門等地,也有北方的青島、大連的身影,而商品售價確實不高。
電商平臺顯示,有福建企業銷售的銀鱈魚、鱈魚魚糜批發數量為500~999斤、1000~1499斤和1500斤的批發價分別為售價為18元/斤、16元/斤和14元/斤。有大連企業銷售純魚糜的批發數量為3~99斤、100~199斤和≥200斤的批發價分別為10元/斤、9元/斤和8元/斤。
“冷凍魚肉制品現在也遇到一些‘困惑’,低價惡性競爭的狀況也的確存在。”提到此次海欣食品業績下滑和速凍魚肉制品的市場現狀,朱丹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冷凍魚肉制品行業分羹市場,且面臨營銷手法有待提升、行業競爭不斷加劇、上游產品材料成本不斷上升三方面的壓力。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企業在門店租賃、產品運營、人員工資等方面的支出不斷上升,但最終進入消費市場的速凍魚肉產品價格卻未能及時“提速”,海欣食品作為行業的“龍頭”,也亟需創新模式。
此外,在朱丹蓬看來,海欣食品僅是整個速凍產業的一個“縮影”。受制于上游產品市場價格提升和下游消費市場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的“雙向擠壓”,不光是海欣食品,整個速凍食品產業都處于行業發展的“拐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