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6 22:44:25
每經編輯 李宇嘉
李宇嘉
本周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
從近一段時期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走勢來看,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全部回落,9個城市環比下降或持平。當前樓市調控正堅持“政策穩定”和“查漏補缺”的總基調,并利用調控政策壓力下騰挪出的“窗口期”啟動長效機制建設,而這也是下一步樓市管理的重點。其中在長效機制建設上,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實現“租售并舉”被寄予厚望。
春節后多地密集進行的樓市調控到現在已接近半年時間,從數據看調控效果顯著。熱點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普遍下滑40%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熱點城市房價要么下跌,要么停漲。但很多跡象也表明,熱點樓市表面上平穩或回調,然而反彈的壓力同樣不能忽視。
近期,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周刊報道,個別“限價令”下的樓市存在著以不斷翻新的手法來“變相加價”的亂象。比如,錄入網簽系統是較低的、符合控制要求的房價,但實際房價卻高于此。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附加裝修合同、購車庫的合同、員工購買后轉入不限價的二手房等形式,變相提高房價。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增速雖然回落4.9個百分點,但同比依然增長30.8%,占同期各項新增貸款近40%。考慮到熱點城市有部分消費貸款也流入樓市,這顯示出樓市杠桿率依然偏高。
另外,目前熱點城市相繼進入二手住房時代,14個城市二手房交易接近或超過新房的50%。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70個城市中有55個城市的二手住房價格在上漲。同時,調控擠出的需求部分涌入了“類住宅”市場。
基于此,樓市調控下一步應該還會“打補丁”、“堵漏洞”。未來樓市如果要進一步趨于穩定,也應當利用當前這一難得的“窗口期”,把加快長效機制建設作為重點工作。
目前來看,住房領域最大的問題是供求錯配。首先,熱點城市住房需求兩極分化。由于房價太高,新市民(如大學畢業生、新就業人群等)缺乏住房支付能力。其次,基于資產配置和杠桿支持,已擁有產權住房的中等或高收入人群繼續購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城鎮擁有兩套及以上房屋的居民家庭占比達到15%;另一方面,城鎮居民戶均住房擁有達到1.1~1.3套,總體購房需求開始觸頂,但新市民是“剛需”主體,住有所居以及“扎根”城市的愿望強烈。
當前,大城市開發邊界已基本劃定,開發強度逼近天花板,“攤大餅”式擴張導致城市病愈演愈烈,而高房價背景下城市空間“二次利用”受阻。因此,大城市供地彈性非常低,中短期很難大規模增加供地,很難借助供地來降房價。
即便增加供地,“招拍掛”模式下也很難避免高地價、高房價。由此,即便未來商品住房供應增加了,也難以匹配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因此,為順應新市民住房需求的特征,適時改變住房供應結構,解決新市民住房需求,讓供應匹配需求,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長效機制。
目前,20大城市租房人群平均占比達40%,隨著“3個一億人”戰略(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進,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升,未來租賃人群占比或達到50%。
大城市土地出讓一塊少一塊,稀缺的供地應更多轉向租賃住房(包括公租房),這不僅能匹配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也是對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的深入貫徹。近期,熱點城市不僅加快供地,供地結構也發生變化,配建租賃住房和企業自持租賃常態化,就足以反映出這一趨勢。
比如7月4日,上海發布2幅擬出讓地塊公告,用途都為“租賃住房”,競得人須將全部物業自持并出租。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即在大城市,與其將稀缺的土地“一售了之”,還不如拿來建設可循環、流轉率高、能夠吸引人才、提高城市競爭力、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的租賃住房。
近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提出新增地塊(含集體用地)建設、新項目配建、國企盤活閑置土地、商辦改租賃、集體土地試點建設等多個渠道增加租賃住房供應。同時,深圳、廣州、南京等12個熱點城市被列入首批住房租賃試點城市。
此外,九部委文件還強調,要搭建政府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解決監管缺失、管理無序、信息不對稱下亂象叢生和侵權現象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2016年國務院39號文、今年5月發布的租賃管理辦法等均強調“租賃可享受公共服務”,再考慮到入戶門檻在降低,租房將成為新市民的重要居住選擇。
未來,“租售并舉”的住房新制度將激活“3個一億人”的城鎮化,這不僅是夯實樓市需求基礎的可行路徑,而且有助于實現樓市泡沫的“軟著陸”,能夠避免新房開發空間觸頂而導致樓市上中下游“斷檔”下滑,同時還有助于壯大內需和推進經濟轉型。(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