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13 23:59:22
財政部、交通運輸部12日聯合發文,決定今年在政府收費公路領域試點發行收費公路專項債券。這也就意味著,過去政府依賴銀行借貸籌資修路,未來則要靠發債破解融資難題。
收費公路,負擔有多重?
2016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為4.86萬億元,其中政府還貸公路2.61萬億元,經營性公路2.25萬億元。政府還貸公路的利息支出為1278億元,占1811億元通行費收入的70.6%。
這意味著,政府還貸公路每收10元通行費,有7元需要支付給銀行等債權人用于償還債務利息,其中不包含償還債務本金支出。
未來,還要建多少路?
按照國家公路網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建成11.8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另規劃1.8萬公里遠期展望線,基本實現高速公路對城區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全覆蓋。截至2016年底,國家高速公路網已經建成通車9.92萬公里,完成了約73%的建設目標,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
告別銀行貸發行“公路債”,能否緩解我國收費公路建設的融資困境?能否合理控制債務規模,防范收費公路債務風險?
央視評論
今年上半年,我國地方債發行規模和節奏都同比下降,但發行成本則升到地方債發行以來的高點,因此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措資金修建收費公路的成本會更高。不過相比“修多少路,貸多少款”的模式,“發多少債,修多少路”的方式會加大財務約束,是我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的深入一步,能從總量上控制債務規模,從而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
發債修路有利于控制債務規模、解決融資困難
近年來中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進展有目共睹,在“路路通”的背后有巨額的債務負擔也是事實。
一方面,社會普遍對高速公路收費貴、以及就此帶來的高物流成本頗有微詞,希望降低收費標準或減免通行費。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運營方卻大倒苦水——我國目前不少高速公路都面臨虧損,一旦收費標準降低,其背負的債務雪球還有可能越滾越大。
公路陷入融資困境的原因是地方為修路向銀行舉債,巨額的銀行貸款導致財務費用高昂。而在收入方面,由于公路建設需要適度超前發展、為經濟發展起到先導作用,因此高速公路投入運營初期,車流量帶來的收益遠遠趕不上建設成本、運營成本、養護成本以及貸款成本,從而會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
?不過公路的賬本不能只盯著這條路本身,“要想富,先修路”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修橋鋪路利國利民,三通一平也是經濟發展的起點。公路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其賬面顯示出的經濟效益,無論是便捷交通對當地經濟的提升,還是對道路周邊土地增值的影響,這些都不是高速公路運營方資產損益表中能體現的內容。
靠發行債券來修路是新的嘗試,可以解決公路的融資困境和一些結構性的債務問題,也有助于減輕銀行貸款負擔。
修路要算“社會賬”不發達地區不能“因債廢建”
不過,公路建設是一種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在國民經濟中扮演戰略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促進和支撐。對道路建設在算經濟賬的同時,也要算社會賬。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公路網建設本來就是東密西疏,在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收費公路建造養護成本高,使用率偏低,償債壓力會更大,公路債券發行的成本也會更高。這些地區新建公路的社會效益可能要大于經濟效益,但如果單純用債券發行的成本收益比來衡量,可能會導致公路建設速度拖延。因為按照規定,債券對應項目形成的車輛通行費收入,以及廣告收入、服務設施收入等專項收入用于償還收費公路專項債券本息,而在一些偏遠地區,這些收入都有限,會由于違約風險大影響債券的發行。
面對這種情況,“要想富,先修路”仍是必要的,在收費公路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的情況下,不能讓經濟不發達地區收費公路“因債廢建”。
文丨央視特約評論員 王亞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