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12 00:07: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曾艷艷
曾幾何時,買車險送禮品是業內常見的促銷手段。各家保險公司為了爭奪客戶不斷出招,送加油卡、送汽車保養、送藍牙耳機、送餐具......而許多車主在選擇保險公司時,也把贈品多少作為重要參考。為了省錢,還有不少車主也非常樂意登陸某個車險比價網,測算一下保費、比較報價后再下單。這些“便宜事”以后恐怕很難再有了。
7月11日,保監會下發《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二次費改落地之際,對價格競爭嚴厲說“不”。
與此同時,“無牌”互聯網車險平臺業務將受到限制。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加強監管,能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短期內會有一些陣痛,但中長期仍看好。”
叫停補貼式營銷
近年來,我國車險保障范圍不斷擴大,投保率和投保責任限額明顯提升,但長期以來存在的套取費用、惡性價格競爭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不僅影響車險運行效率,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通知》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應樹立科學經營理念,強化合規主體責任。不得忽視內控合規和風險管控,盲目拼規模、搶份額。不得脫離公司發展基礎和市場承受能力,向分支機構下達不切實際的保費增長任務。不得偏離精算定價基礎,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車險產品,開展不正當競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為了應對車險公司財務數據不真實的問題,此次《通知》要求各公司加強費用內控管理。
《通知》要求,各公司不得以直接業務虛掛中介業務等方式套取手續費。
《通知》規定,不得以虛列“會議費”“宣傳費”“廣告費”“咨詢費”“服務費”“防預費”“租賃費”“職工績效工資”“理賠費用”“車輛使用費”等方式套取費用。
此外,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足額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不得違規調整未決賠款準備金以調節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分支機構、不同險種之間的賠付率數據,導致車險業務財務數據不真實。
今年初,某互聯網保險公司因開展商業車險業務過程中出現“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返還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的行為”而受到保監會處罰,公司的相關責任人也受到相應處罰。
對此,《通知》規定,財產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及個人不得通過返還或贈送現金、預付卡、有價證券、保險產品、購物券、實物或采取積分折抵保費、積分兌換商品等方式,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不得以參與其他機構或個人組織的促銷活動等方式變相違法支付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
《通知》表示,財產保險公司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提供機動車輛防災減損、道路救援等服務,應在保險單特別約定欄目予以注明,并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自主注冊平臺”進行登記。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應就相關保險單樣本向中國保監會申請備案。
對于《通知》出臺對車險市場的影響,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會更專注于服務競爭,而不是價格競爭。向投保人、車主返現的陋習有望逐步去除,價格更明白。保險中介市場會得到更好的繁榮和發展,更趨于規范。”
互聯網車險面臨洗牌
《通知》還加強對第三方網絡平臺合作車險業務的合規性管控,規定“財產保險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網絡平臺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不得委托或允許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
“這涵蓋了互聯網車險平臺的主要業務,互聯網車險將深受影響。”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一批互聯網車險平臺以“比價”為切入點,涵蓋投保方案訂制、保單驗真、理賠爭議輔助、代辦車船稅、代辦驗車和違章等輔助功能和增值服務。
目前,國內已有“小馬車險”、“車車車險”、“OK車險”等幾十家全國性和區域性車險比價平臺,并有數百家比價平臺正在孕育并備受資本青睞。但是,一些車險比價平臺不當引導消費者 “唯價格論”,關注中間補貼、追求超低價格,讓比價渠道淪為價格洼地,致使保費充足率降低、車險綜合成本提高,并且還有可能導致終端服務走形縮水、客戶體驗變差。
新一站保險網總經理國婷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通知》中對第三方平臺資質的嚴格要求,也是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范化、科學化的一個訊號。”
對無牌的互聯網車險平臺而言,如何順利度過難關、實現長遠發展是當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受保險行業景氣度高影響,保險中介牌照價格近年來水漲船高。上述行業內人士指出,“新設保險中介獲批難度較大,空殼的價格也在千萬元左右。”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還表示:“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加強監管,能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短期內會有一些陣痛,但中長期仍看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