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30 15:17:54
每經記者 袁園
抑制資產泡沫、振興實體經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作為服務民生主力之一,保險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上半年以來,保監會也接連發布文件,為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鋪路。在此過程中,作為現代金融的組成部分和市場經濟的基礎性行業,保險業應當如何參與其中,并發揮獨特的作用,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帶著為行業答疑解惑的目的,同時也為切實促進保險行業發展,7月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以“脫虛向實支持實體”為主題的2017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將正式拉開帷幕。屆時,保險學術機構專家和保險業內精英將受邀出席,圍繞保險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經營理念、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提高社會責任等問題共話保險業的發展和未來。此外,論壇上還將揭曉2017中國保險風云榜評選結果。
保險業的金融角色日漸重要
作為以支持民生、風險保障的一個行業,保險業起源于國際貿易,后隨著人們對風險需求的關注,而不斷發展起來。在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經歷了五輪大的周期。第一輪是1980~1989年前后,主要是改革經營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第二輪是1990~1996年前后,主要是改革市場體系,打破獨家壟斷和引入營銷體制。第三輪是1997~2004年前后,主要是改革經營模式,實行產壽險分業經營和開發壽險新型產品。第四輪是2005~2012年前后,主要是改革銷售體制,開拓銀郵渠道。第五輪是2013年以來,主要是改革價格體制,實施人身保險產品費率等改革。在此過程中,保險業增強了內生動力,保費從1980年的4.6億元攀升至2016年的3.1萬億元,增長了6730倍,保費規模躍居全球第二。這種增速仍在持續,今年1~5月,保險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保費超過2萬億元,同比增長26%。而隨著保險行業保費規模的不斷壯大,保險業的投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支持實體經濟、服務民生方面。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保險資金以四種途徑參與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運行:一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間接融資;二是通過購買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對實體經濟直接融資;三是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四是通過回購、拆解等方式對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僅從項目融資看,近十余年來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產業基金、信托計劃、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資實體經濟超過4萬億元,投資領域涉及交通、能源、市政、環保、水務、棚改、物流倉儲、經濟適用房、工業園區等。保險資金在支持國家戰略實施上也做出積極貢獻,截止2016年末,僅從項目融資看,保險資金投資“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長江經濟帶、棚戶區改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戰略領域的資金分別達到5923、5258、1509、989、736、276億元,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成為價值的發現者、引領者和創造者,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共議保險對實體經濟的共享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保險在服務民生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當下,保監會不斷加強保險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引導。今年以來,保監會連續下發了《關于保險資金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債權投資計劃投資重大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預計這部分投資占比仍然會繼續增加。”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引導和宏觀經濟的變動,險資在另類投資方面的動作會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本著提供保險業發展助力的理念。在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主辦的以“脫虛向實支持實體”為題的“2017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北京威斯汀酒店舉行。屆時,保險學術機構專家和保險業內精英將受邀出席,圍繞保險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經營理念、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提高社會責任等問題共話保險業的發展和未來。這已經是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主辦的第二屆保險創新與發展論壇,在2016年的同期,第一屆保險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全國保險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郝演蘇等嘉賓和險企機構人員,縱論當下保險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新技術對保險業帶來的革新等。在行業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7月7日的這次論壇中,依然分為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兩個部分,各路嘉賓和險企大咖就當下脫虛向實問題進行探討。
此外,繼2016年“中國保險風云榜”首次發布后,由《每日經濟新聞》發起、聯合專業學術機構、第三方咨詢機構聯合主辦的保險行業評選活動“2017中國保險風云榜”再度來襲。此次評選將視角聚焦于新生態環境下中國保險業最具經營智慧的風云企業,力求準確把握保險風云脈絡。榜單以壽險、產險、互聯網保險為經度,以經營理念、品牌建設、業務創新、客戶服務、償付能力、社會責任、資管能效為緯度來設置獎項。
風云際會,共謀未來
誠邀關注保險業發展的你,現場見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