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9 09:40:47
每經編輯 秦風 戈昂
?編者按: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無論是官方提出的“民營經濟倍增計劃”,還是民間對西安投資環境的重新認知,都釋放著一個明顯的信號,西安的民營經濟正迎來一個風口。
但現實是,長期以來的困境,讓政府和企業,對于這種快速轉變一時難以適應,對他們來講,如何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迎“風”前行,是當下亟需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西安市委昨天舉辦的學習報告會上,來自上海的新滬商聯合會會長、中國杉杉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圍繞企業品牌、創新、轉型、人才、資本、責任等話題,為西安奉上了一場精彩報告。
鄭永剛“在打造名企名牌、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有十分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非常獨到的真知灼見。”近三十年前,面對資不抵債的杉杉服飾,他拿著借來的3萬塊錢跑到央視去打廣告,率先樹立和實施了中國服裝界的品牌意識,三年時間將公司做成了國內的服裝龍頭。
等到企業發展壯大到“銀行只有存款,無貸款”、“90年代工廠掃地的老太太都成百萬富翁”的時候,又力排眾議堅持上市,樹立企業的規范化運作。
在中國加入WTO前夕,極具危機意識的鄭永剛,加快企業轉型步伐,大手筆投資鋰電池行業,如今,公司在正極負極材料領域穩居世界第一,包括蘋果、奔馳、寶馬、IBM等企業都是其主要客戶。
這份報告,對于今天的西安官員和企業家來說,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
粉巷財經(微信ID:)摘選其中重點部分,以饗讀者。
開創中國服裝行業品牌先河
西安是一個值得我們民營企業家學習和參與投資的地方。我今天下午和大家做一個杉杉轉型發展的報告。
89年5月份,我被調任至寧波甬港服裝總廠,也就是杉杉服裝的前身,這是一家紡織部、浙江省、省紡公司和寧州區聯營的企業。
這家企業當時有兩個特點,一是由紡織工業部生產計劃司司長兼任董事長,企業的規格和重要性可見一斑;二是這家企業的設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我到的時候,實際情況是資不抵債,投資800萬,實際虧損1200萬。原因很簡單,擁有先進的設備和功能,但沒有市場。過去中國人穿的西裝采用的都是傳統工藝,穿起來像盔甲一樣,大家對于輕、柔、薄、挺的工藝接受不了。
當時甬港服裝主要是給意大利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加工,而國內的市場打不開,所以當時一年時間里只有半年可以干活,男的打撲克,女的織毛衣。
我去了之后,先去學習調查,跑過上海,也來過西安。我不懂做衣服,就是研究比衣服更有價值的是什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如何創新。
有次從深圳到廣州的火車上,我對面的一個年輕人穿著一件進口的舊西裝。我就在反思,我們的新西裝賣不掉,這說明我們沒有品牌,產品沒有跟消費者產生共鳴。
當時沒錢,我去拜訪一位銀行行長,從進去到出來,他都沒正眼瞧過我,因為廠子一年換一個廠長,資不抵債。當然后來他想借錢給我,我也不要了。還拜訪了一位稅務局局長,他給我出了很多主意,但給政策沒有用,企業發展有了稅收,政策才能到位。
我問太太借了3000塊錢先把爐子捅開,接加工的活。跑到上海第三毛紡織廠去談,我提出聯合開發。對方說聽了半天你不給我錢,這不是空手道么。最后我們還是達成了戰略合作,每周一卡車面料從上海拉到寧波。
后來我從上海一家時裝公司借了3萬塊錢,不是發工資,也不是買面料,而是跑到北京去打廣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服裝企業在央視打廣告。上了年紀的應該都記得,叫“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當時還有一個插曲,央視一個主任跟我講,沒聽過做衣服還要打廣告。
我的目的在于拉進跟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知道我們產品的特點。等到當年8月底的時候推出產品的時候,上海四家服裝店都要排隊購買。
當時我們的西裝賣130塊錢一套,我讓一個部長問物價局現在價格放開沒。得知放開后,價格就賣到了260、380,但依舊還是排隊購買。
一套西裝成本是幾十塊錢,但賣到五六百,利潤比現在的房地產高得多。消費者接受你的價格,下次還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我可以自豪地講,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大部分都穿過杉杉西服。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沒有開放,我們的質量是最好的,品牌是最響的。
三年以后,這個企業成為了中國服裝行業的龍頭,一年的利潤2個多億,只有銀行存款,沒有一分錢貸款。我的貢獻就是為這個行業打造了品牌戰略。
有了品牌還要有機制的保障。我們是1991年改制的,從國有到全民股份制企業。到96年上市,成為了中國服裝行業第一股。
當時在上市的問題上,領導班子覺得我們當時很有錢,為什么要上市。上市對一個企業來講,可以提升管理和經營格局,企業越是公開透明,越是規范,這個企業發展就有好的機制,你有監管就必須規范,企業越規范就能走得長,走得久。私營企業沒有信任度,哪來的信用。所以必須要有機制保障,要有創新意識。
鼎盛時期轉投鋰電池
90年代末,我們企業門口掃地的老太太都是百萬富翁,因為我們股票上市到99年拋售時,每個人都是百萬富翁。企業的發展要讓員工得到實惠,只有這樣,企業需要的人才才會蜂擁而至。如果你只是老板發財,那你的企業發展就會出問題。
(雖然企業經營狀況不錯),但97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只要國門打開,中國的品牌就會成為非主流,服裝是必然的。那我們就要改變企業的戰略,所以當時我就把杉杉服裝留在了寧波,去了上海。
我們當時去上海,除了我以外,只帶了不到十個人,都不是做西裝的,是要去尋找新的機會。那個時候沒有說一定做什么,只是感覺到加入WTO以后,國門都打開了,我們這個服裝會成為二流。
那么去上海想做什么呢,去利用那里的信息和人才,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才,沒有人才,企業就沒有競爭力。
1999年,我們得到一個信息,鞍山熱能院有一個863的課題,這個課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鋰電池里的負極材料。咱們國家當時沒有這行業,聽人介紹后,我就立刻趕到了鞍山,當時我拿了8000萬讓把這個課題完成掉,之后再拿了3個億做產業化,工廠建在上海浦東的金橋,當年就是這樣開始的。
我所干的事就是決策,不存在做服裝的人來做高科技,我只是投資、決策,再就是用人。具體來說,我就是保障這些科研人員的太太找工作、孩子上學,安居樂業的事,我根本就不懂技術,到現在也不懂。
當時虧了好多年,連續虧損,很多人提出放棄,但我堅持下來了。現在杉杉科技是正極負極材料領域世界第一,超過了德國。我們現在的客戶,蘋果占了50%到60%的份額,包括奔馳、寶馬、IBM……國內就不用說了,很多大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
客戶對技術的要求就是我們的標準,現在杉杉科技未來的戰略是做全球新能源領導者,這是我們企業的發展方向。過去做服裝,現在做鋰電池材料,這是我們轉型的過程。
產業與金融互為支撐
杉杉進入金融領域很早,但不是我們的主業。96年根據人民銀行的文件,我們把寧波六家信用社合并成了寧波商業銀行,我是籌備組的主要負責人,我對金融不陌生。
在科技方面,中科院一個研究所的所長,在我們這里當副總,所以我們做科技,就要有科技人才,做金融要有金融人才。
未來,集團必須要培育產業,我們現在培育了旅游業,文化旅游會越來越好,我們現在有一個文化集團,已經培育了三年。
另外就是健康產業,還有我們的服裝開始升級為奧特萊斯,今年有三家奧特萊斯要開張,到十月,奧特萊斯大概有150到200億的銷售額。
將來每一個板塊都是以上市公司的形式出現,服裝到香港上市,金融有上市公司,健康有上市公司,文化旅游有上市公司,奧特萊斯有上市公司,全部是公開透明的上市公司。
這兩年的發展,我們有自己的金融機構,有華創證券,有寧波銀行,有君康人壽,有自己的投行團隊,有強大的金融團隊,我認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是必須的。
如果只有產業資本沒有金融資本,就很難保證產業發展,反過來,金融資本又必須要有產業資本的支撐,這是缺一不可的兩個輪子。
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
企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需要文化來支撐的。其實核心競爭力除了人才以外,關鍵是戰略和文化,其次是機制,這些我認為是企業久盛不衰的法寶。
杉杉的企業文化從來沒有改變過,“正直、負責、創新、奉獻”。
正直相當于在座領導干部的廉政,最難做到但必須做到。企業發展需要競爭力,通過關系搞投機不是競爭力,所以企業文化一定要正直。
企業發展有周期性,領導者要有創新意識,把握企業的周期,然后跳出這個周期,這才是創新意識。
企業要承擔責任,不能總是看著錢,看著錢企業馬上就會倒閉,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戰亂時代沒有企業家,只有改革開放、社會穩定才有企業家。所以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有奉獻意識,不能把什么事都推給政府。
機制方面,我們的企業為什么能夠多元化,因為我們是一個生長型模式企業,內部實行聯邦制,股權聯邦。我只管兩件事,用人和決策。只要有好的人好的團隊,我給平臺我出錢,決策共同參與,對方來具體運作,賺了錢大家分,不行了再擇掉,很簡單。
有的人說,這么大的企業經營很復雜,人才怎么培養?人才不能靠培養,等培養出來人才就走了,去做老板了。
培養是針對基礎型人才,高端人才是培養不出來的,因為高端人才他也能做老板。所以只有聘用人才,大家共同做老板,他才能長期跟你合作。
我有平臺資源,有無形資產資源,還有資本,他要做老板,就必須依靠我,但我要做得更大,也離不開這些人才,所以這就是共贏。分享是這個時代的特征,不可能吃獨食,企業文化、戰略方向、人才、機制,是保障企業尤其是保障民營企業發展的根本。
政府做政府的事,企業做企業的事
有人問我,你鄭永剛將來怎么辦?
我說特別簡單,70歲以后,我重點就做慈善、做公益。這比掙錢更難,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所以一少部分錢會留下給家人和孩子,大部分會做慈善。
再談兩個建議,一個是政府與民企的關系。
咱們西安,王書記來了之后做得很好。我覺得最好的是,政府做政府的事,企業做企業的事。深圳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小政府大市場,企業需要政府的時候,政府就在身邊,企業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看不到,我覺得這個發展是最好的。當然西安民企發展還需要政府大力地推動,到了一定的時候,才可能有這樣的小政府大市場。
第二個就是對軍民融合的理解,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首先,我個人認為,強國不是單一強經濟,要全方位成長,特別是軍事力量,“一帶一路”大量的錢投出去,要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做后盾。
其次,軍用產品可以民用化,市場最終需要的是技術,需要的是核心產品,我覺得一旦軍民融合之后,將會給我們企業、企業家帶來巨大商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