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0 19:39:08
每經編輯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編輯 陶玥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今日(6月20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召開,引來眾多大咖,熱議科技創新、人才流動和區域融合等。
中國企業正在趕超世界 大灣區優勢符合未來趨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
“過去的20年中,整個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馬化騰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表示,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在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在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他隨即舉了三個不同行業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代表科技的大疆,十年前創辦時,其從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研發項目落地到深圳,在珠三角來制造.第二個,是服務業創新的代表之一順豐。從最早在順德和香港之間,包括整個珠三角來實現快遞服務和貨運服務,到現在成長為全國性的快遞公司。第三個案例是制造業。珠三角號稱“世界工廠”,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成長非常迅速,誕生出了格力、美的、TCL、Vivo、OPPO等企業,富士康在珠三角也有很多工廠。
科技創新成發展關鍵詞
今日,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表示,創新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主題,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體現在是否具備創新能力。
在他看來,以前中國創新項目很多是C2C即Copy TO China,現在更多變成了IFC即Innovation From China。變化在于,創新1.0時代本質上是簡單的商業模式創新,但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走一條扎實的路,做創新科技2.0,進行基礎科技、基礎科學的創新,做和傳統產業融合的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認為,芯片技術的突破、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還有已經數字化的生命科學,將作為四個輪子,成為驅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智能時代發展的“最有力的發動機”。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在講,有好的科技需要好的人才,好的人才需要好的生態,好的生態需要文化。但我真的認為,作為一把手,一把手一念(之差)的差別會很大。”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則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是來自于共連、共贏的不同角色的互通,所有在大灣區里面的企業、學校、政府都應該有這個理念。
尖端科技人才缺乏 行政區域障礙待打破
李澤湘今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了人才缺乏的問題。他認為,需要從創新人才的發展機制要求方面,培養更多人才
李澤湘直言,目前我國在科技人才的積累、基礎的研究等方面,依然相當缺欠。如果不加強在大學教育、基礎教育方面的投入,要去取得人工智能技術或者科技灣區的建設,有很大的困難跟挑戰。
馬化騰也在其演講中提到,美國硅谷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學培養人才,并且硅谷能留住人才。相比之下,盡管香港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高校和基礎研究的平臺,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留在粵港澳大灣區。他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考慮就人才引進聯合推出“灣區人才計劃”。
除了人才如何吸引和留住,對企業同樣要有所“開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資深講席教授周其仁在討論時稱,灣區概念非常重要,因為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難以完全咬合,以深圳為例,現在有些問題,好公司非常多,但是一到大規模制造地就不夠。
他認為,當企業發展超出了原來行政區劃的發展,灣區的意義,就是要突破原來的行政邊界,特別是現在的科技活動來往很多,不可能在一個地域邊界內完成所有過程,否則生產力會受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