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5 22:22:22
每經編輯 余冬梅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余冬梅
以IP為核心的“影漫游聯動”近期再次引發熱議,三位一體新生態的新玩法,正成為當下熱門的娛樂形態,彼此間的跨界合作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此前《魔獸世界》和《憤怒的小鳥》兩部由游戲改編的電影人氣票房雙豐收,以及《花千骨》《老九門》改編成游戲的成功,這些都讓市場看到了“影游聯動”的前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目前在這一玩法的梯隊中,既有騰訊、網易、完美世界、愛奇藝等一些IP的擁有者,它們通過擴展影漫游模式將資源進行整合,把IP做得更大;此外,在影漫游方面發力較早的藍港互動(HK8267)昨日(6月14日)也表示,正在制作其首個打通影、漫、游的超級自有游戲IP項目《蒼穹之劍》。
游戲與影視用戶群重合度高達76.7%
中娛智庫發布的《2016中國泛娛樂IP養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泛娛樂核心產業產值達到4584.4億元,上游孵化層市場規模約1227.2億元,中游運營層市場規模約1282.9億元,下游變現層市場規模約2074.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游戲與影業的用戶群高度重合。微瑞思創首席運營官兼董事會秘書王賡發布的“影漫游聯動”大數據研究報告顯示,游戲人群與影視人群的重合度高達76.7%,這是影漫游能夠實現聯動的基礎。
目前,游戲、電視劇、電影加其他像一張網狀的結構,幾種業態間一直在跨界垂直合作。越來越多的游戲公司開始做電影,他們在游戲的基礎上又結合了電影,呈現了多方變現的方式。IP的擁有者想得無非是更好的業務整合能力,把IP做得更大。
那么,在泛娛樂化中IP的價值到底幾何?
對此,速途網游戲欄目主編趙敏康認為,游戲內容是在繁衍IP生態。比如,IP給我們帶來游戲的人數,我們能為IP方帶來的是手游。“同IP的影視和動漫對于衍生的游戲本身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游戲首先可以吸引一批影視和動漫粉絲,同樣的IP會增加游戲本身的曝光頻率。只要影視動漫能夠獲得廣泛認知和接受度,對于相應的衍生游戲有很大的助力;另外,影視的明星粉絲效應同樣能帶來可觀的游戲規模。”
不過,也有人認為,不應過分依賴IP。藍港影業總裁嚴雨松曾表示,不要過分依賴IP,要讓行業回歸冷靜。他還曾預測,未來的影視行業必將向著美劇化制作和內容付費發展。
影漫游聯動是虛炮還是實錘?
IP產業鏈布局已成為IP孵化運營商們在打造頭部內容時的自然之舉。為了打造“影漫游”的頭部IP,目前,這些行業前瞻公司都在找尋優質的IP源頭,另一方面,他們在試圖通過泛娛樂的方式讓IP的影響更大。
那么,在挖掘和養成做大這個IP的過程中,影漫游聯動到底是概念還是實錘?與美國相比,中國泛娛樂市場競爭未來會呈什么方式走向?
伽馬數據(CNG中新游戲研究)創始人兼CEO滕華指出,2016年,包含影游聯動元素的移動游戲收入占到了移動游戲行業總收入的10.9%,在內容方、發行方愈發重視影視IP作用的背景下,這一模式在未來很可能會有更大的市場占比。
但是,滕華指出,影游聯動并不會顯著提高手游產品的成功率或是產品收入。滕華認為,影視IP的改編產品往往要面臨目標受眾不重合、影視與游戲上線檔期不一致等問題。因此廣泛地囤積影視IP從戰略儲備上來看,有豐富IP矩陣的意義,但不見得一定會讓游戲業務從中受益。
趙敏康亦認為,影視播放周期內雙方是互利的,影視的收視率和游戲玩家規模收入都有增益,播放周期結束后,游戲中的影視粉絲逐漸流失。這也決定了影游聯動具有周期性,一般半年左右游戲排名急速下降。
采訪中,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無論是游影聯動還是影漫游聯動,都需要有一個項目的統籌方,來基于整個IP開發的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訴求,這個人由掌控IP的人來擔任比較好。
游戲日報創始人兼CEO宋鵬展則告訴記者,目前游戲跟動漫、影視合作的,大部分都是動漫、影視、授權、改編同名游戲。“在三者聯動上,我個人覺得很難,因為各自的生產(創造)周期不一樣。影漫游聯動本質核心還是IP的打造和運用,形成協同效應。真正能夠實現IP多領域開發的幾乎沒有。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樂視影業推出的《爵跡》。可以看到的是,過去,騰訊是信誓旦旦的要打造泛娛樂影游跨界聯動,結果也無疾而終。目前,應該說,國內在影漫游聯動上,在玩概念的偏多。”
至于泛娛樂行業中美市場的對比,藍港互動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王峰表示,與美國相比,中國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會導致很多小公司不容易生存。“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市場更為激烈也導致平臺的競爭也是激烈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看,即使很多人把市場說的這么惡劣,我們依然堅信的是在中國這個市場用心做內容,不要過于投機。一把不成趕緊撤了,成了再賭兩三年,不用這樣的心態來做。”在王峰看來,國內的機會更大。一些從內容來看,中國本地的市場給內容公司的成長空間其實巨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更看好中國娛樂業,中國的互聯網娛樂產業也比美國市場的機會更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