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7-05-20 08:09:36
每經編輯 舍瓦
回想當年,西安讀完大學,對口的校招單位里,竟無一家來自陜西。
那年六月,與肉夾饃、大雁塔、小寨好又多、南二環彩虹橋……依依惜別之后,同學們陸續坐上了南下或北上的火車,全班34人,只有兩個極度戀家的陜西娃,最終選擇留下。
這些年來,陜西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2010年-2015年,累計148萬人左右;而另一方面,作為省內一城獨大、最具區域吸引力的西安市,同期常住人口增量僅23萬。進一步講,這23萬里面,高校畢業生能占多大比例,還得打一個問號。
經濟要發展,人口必須做增量,對西安而言,大學生是很大的一塊。去年底以來,隨著大西安發展預期向好,這個問題也被高度重視起來。坊間熱議,官方發聲,“要把大學生留下來。”
那為啥以前留不下來?
梳理個中緣由,不外乎幾點,機遇少、霧霾重、戶籍制度落后、城市公共管理跟不上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卻鮮有人注意到。
一
先從主流觀點說起。
第一,留給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太少,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西安引以為傲的軍工、科研院所、國企,容納人口有限,且不乏“拼爹”現象。
而反觀民營經濟、外資,則不夠活躍。
2016年,西安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302.27億元,僅為同期杭州50%左右,體會一下,什么差距。這也就能夠理解,王永康書記為什么要大力倡導“民營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城市公共管理跟不上,抹殺認同感。想當年,某次出差回到西安,夜色下的5路車站牌旁,眼瞅著和心儀的姑娘微信聊到深度話題,5路車至,然后,手機不見了。
每念及此,懊惱不已——姑娘,哦不,才用半個月的手機!
記得丟第一個時,情緒之波動、對“賊城”概念之認知,還沒有這么強烈。
不過慶幸的是,最終坐上了公交車。但長安大學城的學子們就未必有這么幸運。
所以,看到西安大力推行“三項革命”、電視問政、“擂臺賽”等舉措,積極提升行政服務和公共管理水平,老百姓拍手叫好——由衷覺得,是真的好!
第三,霧霾問題。試想,PM2.5爆表,學校停課,每年來這么幾次,對大學生的安家擇業決策多少會有沖擊吧。當然,不止大學生,至少朋友圈里的兩對年輕夫妻,出于家人孩子健康的考慮,離開了西安。
當前,西安鐵腕治霾,推出9個專項行動方案,期待早日見效!
第四,落戶難的問題,現已完美解決,不需贅述。
二
上述之外,還有一點,亦極為重要。
在美國,創業教育已開展20多年,形成了社會化的創業網絡。美國高校里,非常重視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強調創業思想的滲透,注重實踐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同時政府、社會力量等多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美國幾十年來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大學生創業型就業是主要動力之一。
深圳從當年的小漁村,到今天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因為國家賦予了它特區的諸多權限,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它當年從全國范圍聚攏了一大批具有創業膽識的人士。
回到西安,從政策權限來說,當前三大“國字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疊加,競爭力是有的。
所以,將大學生留不住的問題,單純歸結于西安稍顯瑕疵的城市基本面,并不全面,推行大學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資源支撐,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也就是說,在當前城市就業容量有限,而畢業生群體基數遠大于一般城市的情況下,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膽識,為他們搭建完善的創業生態環境,創業帶動就業,反哺西安經濟,一舉兩得。
實際上,陜西在年初已公布了一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的高校名單,包括西安交大、西工大、西電、西農、陜師大、長大、西大等16所高校,希冀推出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與此同時,政府和社會力量也在積極參與。
去年,西咸新區“雙創·公開課”先后走進多所高校。
日前,創客時代(中國第一個創業生態媒體)和金地集團發起并主辦西安大學生就業創業聯盟,西安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西安市創業創新發展協會等給于支持——之所以把這個案例單獨拎出來講,是因為它在構建大學生創業生態體系方面,做了一些有趣的嘗試,頗有典型意義。
為什么這么講?一是在環節設計上,“創客文化節”包含菁英分享會、高校巡回講座、大學生創業項目路演、創客總決賽——這就意味著,它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閉合鏈條,而不是一場走秀;二是針對大學生創業者缺乏社會關注度和創業經驗、創業資金的問題,幾家主辦單位共同打造“金地創客中心”,服務功能包括技術支撐、創業輔導、科技金融、人才引進、投融資等等,相當于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創業生態系統。
三
支持西安大學生創業,需要多方參與,不光是政府、學校和孵化機構,社會企業也可以積極介入,共同構建完整的創業生態體系——金地集團這次開了一個好頭,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的重量級企業進入到這個領域。
“完整”二字很重要!說到這里,有必要再加幾句。
想必大家還記得,王永康年初在經開區調研時,曾指出西安的星巴克數量太少——很多人不明白這句話背后的含義。
其實不難理解:星巴克數量少,一定程度上說明西安目前還不夠open。國際化大都市的口號喊了多年,但在西安旅居的外國人,多為短期旅客、留學生、外語教師,真正在西安投資、建廠、生活的外籍高管并不多——國際化的生活格調氛圍還很缺乏。
實際上,咖啡館數量少,還有一層含義。
當前,西安的創業生態體系里,天使投資人太少。
比如,在美國硅谷、北京中關村,年輕的創業者只要有好的想法,往咖啡館一坐,分分鐘或許就有天使投資人聚攏過來。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可能要不了多久,便會融到起步資金。
西安的大學生顯然沒有這么幸運,所以即便初心情愿留在西安,但迫于創業融資的訴求,為了追求更完善的創業生態環境,有時候也不得不遠赴北上廣。
而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政府更大的作用在于給足政策,理念引導。
基于西安當前的現實,實際上,一些有實力的國有企業、社會企業,可以考慮成立創投基金,來支持西安大學生創業。畢竟,把大學生留下來,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大人口增量——池子大了,大家才能游得更歡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一篇文章
【上市農商行生息資產配置觀察:投資類資產占比均破30% 各類資產收益率普降】2015年,僅無錫銀行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低于5%,其他上市農商行均高于5%;而2016年,僅九臺農商行、常熟銀行微高于5%,其他均跌破5%,甚至逼近4%。梳理發現,2016年,上市農商行加大投資類資產配置力度,投資類資產占比均超過30%。(21世紀經濟報道)
返回每經網首頁下一篇文章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趨于均衡】4月份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延續了此前回穩向好的勢頭。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人民幣波動逐漸收窄,金融領域開放措施不斷完善,各經濟金融重要變量之間良性循環的特征將更加顯著。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將進一步呈現“有進有出,優進優出,總體平穩”的特征,而不會出現大規模單向流出這種局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