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5 22:01:11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楊軍
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今年電信日的主題是“發展大數據,擴大影響力(Big Data for Big Impact)。”
事實上,目前以中國移動為首的三大運營商已經面臨騰訊、阿里、百度等非傳統電信服務商的有力競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業內公司的長期跟蹤和專家的采訪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電信運營商不轉型就沒有前途已經成為共識;在3G時代,移動電話語音通信是所有人的必需品;在4G時代,手機數據流量成為運營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在未來的5G時代,AR/VR等新的數據流的出現,如果運營商不向數據化轉型,不跟隨全球云化的步伐,那么在與其他數據運營商的競爭中,將迎來增長天花板。
在此背景下,當下的三大運營商究竟是什么狀態,業態將面臨哪些發展趨勢呢?在這期的專刊中,記者將為您做出行業梳理。
中國移動領跑運營商
雖然三大運營商的說法約定俗成,但事實上,中國移動已經遠遠跑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前面。
根據日前三大運營商發布的《2016年年報》來看,2016年三大運營商都實現了營運收入和利潤的雙豐收,其中,無論是營收、凈利潤還是在4G用戶方面,中國移動均呈遙遙領先之勢。
在盈利方面,中國移動發布的財報顯示,公司營運收入為7084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6%;股東應占利潤為1087億元,同比增長0.2%。相比2015年,若剔除鐵塔一次性收益因素,則2016年凈利潤增幅達10.5%。
業績排名第二的為中國電信,2016年公司經營收入為3523億元,同比增長6.4%;服務收入為3096億元,同比增長5.6%,增幅持續提升;凈利潤為180億元,同比下降10.2%。但如去除公司2015年一次性出售鐵塔的收入,那么中國電信201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7%。
中國聯通的業績繼續墊底,公司2016年實現營收2742億元,同比下降1%;凈利潤甚至不足中國移動的零頭,僅為6.25億元,下降94.1%。但相比2015年下半年剔除鐵塔出售收益后中國聯通權益持有者應占虧損約人民幣33.6億元已有明顯改善。
事實上,圍繞著4G業務,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移動在三大運營商中占主導地位。但他們共同的對手卻是騰訊、阿里、百度等非傳統電信服務商。
對于運營商來說,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騰訊2016年年度數據顯示,微信和WeChat(海外版微信)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到8.89億,月活躍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27.6%。同期,中國移動移動電話客戶為8.49億戶,凈增2266萬戶。而支付寶全球月活躍用戶已達4.5億。
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移動電話用戶132193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上升至96.2部/百人。移動用戶的增長已經出現了天花板趨勢。中國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網民數量7.31億,新增4299萬人。傳統電信運營商依靠傳統業務和模式,通過發展用戶數來保持增長已經越來越困難。
提速降費將影響收益
無論是在今年3月6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還是在4月26日舉辦的2017年第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提速降費均被多次提及。
4月26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就提速降費情況發表了講話:“今年工信部將聯合國資委開展‘深入推進提速降費、促進實體經濟發展2017年專項行動’,即將發布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包括加大電信基礎設施投入、深挖寬帶網絡降費的潛力、鼓勵寬帶應用融合創新和優化提速降費政策環境四個方面的17項具體工作任務。”
在網絡降費方面,適時出臺移動轉售業務的正式商用意見,進一步擴大寬帶接入網業務試點范圍,激發市場的競爭活力。全面取消國內的長途費和漫游費,大幅降低面向一些雙創基地、中小微企業等互聯網專線的接入價格水平,不斷降低國際長途電話資費水平。
對此,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全面取消國內的長途費和漫游費等會使運營商收入降低,運營商今年面臨的壓力要比往年大一些,這些影響主要會體現在三大運營商今年四季度的業績中。
中國移動在2016年財報中表示,根據當前業務結構靜態測算,取消國內長途和漫游費,中國移動一個季度損失是40億元;降低中小企業專線接入和國際長途資費損失30億元,一年降費總額可達280億元。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也曾預測,若取消漫游費,公司每季度將減少收入15.8億元。
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提速降費后,中國移動在收入方面受到的影響可能最大,但是,中國移動的利潤率明顯高于其他兩家,也有其他方式能夠消化提速降費帶來的影響。所以,受影響較大的是中國聯通,政策對其利潤的影響會比較大。
運營商頻頻與BAT合作
事實上,在這個通信變革、市場洗牌的時代,各大運營商都在積極調整策略,紛紛尋找新的突破口。除了在業務方面向數字化轉型外,對電信運營商而言,流量無疑也為其提供了新的出路。
通過進一步查看三大運營商的財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4G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流量正逐步成為運營商收入的主要來源。
中國移動2016年的通信服務收入為6234億元,增幅創五年來新高,其中無線上網收入較去年上升43.5%,占比達46.2%,并且該項業務收入首次超過傳統語音和短彩信業務收入之和,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中國電信的無線上網收入同樣增幅巨大。年報顯示,公司的語音業務收入為701.20億元,同比下降10.8%,占經營收入的比重為19.9%。其中固網語音收入為259.87億元,同比下降12.2%;移動語音收入為441.33億元,同比下降9.9%。與此同時,中國電信的4G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增長近3倍,4G用戶每月戶均流量邁入GB時代。
中國聯通的年度報告也顯示,2016年公司移動手機數據流量達到16081億MB,同比增長131.1%;4G用戶月戶均數據流量達到1521MB。
達睿咨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馬繼華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簡單地說,縱向比,2016年的業績也是中國移動最近幾年比較好的一年,甚至是最好的一年,可見4G運營進入到了收獲的階段。中國移動的流量業務收入占比越來越高,通信服務收入占比也越來高,表明轉型正在平穩進行中,雖然不快,但效果看得見,也值得期待。”
馬繼華指出,運營商開始向外看,向互聯網和整個信息產業看。事實上,在提速降費的大背景下,通過流量價格的下降,來達到流量的突破,帶來新增收入和利潤價值釋放,對于運營商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與此同時,付亮指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最基礎的流量來增加收入,并不符合廣大投資者的需求,在OTT盛行的互聯網時代,依靠流量做流量經營才是更加明智的出路。
在這方面,中國聯通率先把握機會與多家互聯網廠商推出各種各樣的新型套餐,例如:與騰訊合作的騰訊大小王卡、與嘀嘀合作的嘀嘀大小王卡、與支付寶合推的螞蟻大小寶卡以及聯合招商銀行推出了大小招卡等。
在5月9日的中國聯通股東大會上,據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透露,公司與騰訊合作帶來2000萬新增用戶,阿里帶來300萬用戶,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同日,中國聯通又聯合阿里釘釘面向4300萬中小企業推出“釘釘卡”,繼續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業務創新。中國聯通高層坦言,“3G時代,我們有優勢,但流量還是沒有很好釋放。現在我們對流量價值高度重視,通過流量價格的下降,來達到流量突破,帶來新增收入和利潤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近兩年中,運營商頻頻與BAT開啟合作,2016年12月7日,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至此,阿里與三大電信運營商達成全面合作。2016年11月,中國聯通先后與百度、阿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實現了與BAT的全面合作。
可以說,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業務邊界正變得日益模糊。在付亮看來,之前運營商與BAT等互聯網企業就是上下游的關系,但隨著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運營商與BAT在業務上的交集越來越多。通過與BAT合作,運營商們不僅能夠在業務上快速轉型,直奔通信商與互聯網運營商業務獲取更多的渠道來降低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同時,運營商與BAT在各自領域互有優勢,通過資源的合作共享,將合力打造共贏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共同促進信息消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