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07 11:21:04
馬曉河: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最早的概念是亞行提出來的,世界銀行做了完善,說的意思是指,一個經濟體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之后,他無法在經濟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技術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增長陷入長期徘徊階段,以前經濟社會發展積累的矛盾、積累到爆發階段,新的矛盾又在發生,經濟社會出現了系統性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國內外的研究有三個維度。有人把這個陷阱叫高墻,有人叫坎,賈康教授就把陷阱叫坎,還有的人說陷阱就是結構性轉型。
中等收入陷阱有三種,拉美是陷阱,許多人把拉美作為一個反面教材進行研究。還有一種是亞洲陷阱,另外還有日韓模式,我國把日韓作為一個成功模式來研究。拉美模式我就不講了,大家看亞洲式陷阱。國際經濟學家騰康浩認為,亞洲國家有可能會陷入另一種中等收入陷阱,就是集團利益不要求進步,舊體制無法進一步清除,科技創新滯后、腐敗流行,政治動蕩和政權更迭,社會不穩定。
還有國內現在理論界對中等收入陷阱有不同說法,我的研究結論是,中國當前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中間區域。
另外一個概念要注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標準是動態的,現在好多國家認為1.2萬美元是一個坎,這是需要澄清的。大家看,世行從1987年到2014年連續多次調整標準,高收入標準、中等收入標準每年都調。我做過一個計算,以1990年到2014年高收入國家門檻值年均上調大概是2.16%。這樣我算下來,大概到2025年,世界銀行的高收入標準是1.6萬多塊錢。所以說我們即使2020年達到1.2萬美元,也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區域。
現在有人說,我國陷入拉美陷阱不可能,亞洲其他的另一種陷阱也不可能發生。但我就問,我國能不能實現日韓模式呢?有沒有人做過這個方面的研究?
實際上從日韓看,日韓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進行總結:一是需求結構轉化要成功,要建立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叫消費型的社會。只要進入發達國家,一般都是消費主導經濟增長;二是產業結構也會順勢轉型,從過去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最后就是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高附加值產出主導發展;三是社會結構轉型順利,標志就是中產階級要及時形成,城市化要同步推進;四是政治結構轉型與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要相適應。
中國不可能照搬日韓模式,可以部分學習。再看巴西,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時間比較長,而且經濟發展起飛比韓國要早,水平要高,后來韓國經過了20年高速發展時間,但是巴西落后了。巴西落后的特點是什么呢?工業化戰略選擇不恰當,重化工業優先發展,進口替代,中產階級沒形成,長期通貨膨脹,過度城市化。
國際經驗提示我們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不是唯一指標,它只是一個標志性指標,把這個作為唯一指標來衡量,這是極其錯誤的。里面還包括了中產階層、中產階級的比重,還有城市化,產業結構等等,我總結叫兩個70%和兩個60%。我的觀點是,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質是要實現結構轉型。2010年中國已經進入到上中等收入國家,但是要看到,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出現了幾個現象,一個標志是,2010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連續下降,從2010年第一季度的12.2%下降到去年第三季度的6.7%,第四季度是6.8%,今年第一季度是6.9%。第二個現象是我國同低收入國家相比,我們中低端產業成本優勢在喪失,比較優勢在下降。第三個現象是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中高端比較優勢比不上這些經濟體。
我的結論是,中國是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間區域。現在中國雖然是世界排行老二,美國是老大。但是中國人均GDP排行倒數老二,中國是8千美元,高于印度,低于其他發達國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