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06 10:09:04
如果說在共享單車之后,還有什么東西比較火,那一定是共享充電寶了!火到什么程度?就連“娛樂圈紀委”王思聰也加入進來了。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如果說在共享單車之后,還有什么東西比較火,那一定是共享充電寶了!火到什么程度?就連“娛樂圈紀委”王思聰也加入進來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個“加入”不是說王思聰給哪家共享充電寶企業投資了,而是因為他發布的一條朋友圈動態。到底怎么回事呢?
王思聰放狠話,陳歐“主動”接招
昨天(5日)早上5點,王思聰更新了一條朋友圈,直指時下被熱炒的共享充電寶:“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原本只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朋友圈,言語間也并沒有明顯的指向,然而昨日凌晨才剛剛宣布3億投資共享充電寶企業的陳歐坐不住了。
面對王思聰的“拆臺”,陳歐迅速在微博中予以回應:“謝謝思聰監督,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為你的情緒不讓這個項目入駐萬達。”
同時,他也不忘在微博評論區調侃一番: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6年5月4日出爐的《新財富500富人榜》中,王健林和王思聰父子合計財富達人民幣1982.6億元,排名第一。而據財富咨詢公司wealth-x2015年7月22日發布的亞洲十大年輕富豪中,陳歐以11億美元的財富位列第六。
在以往報道中并未發現有交集的兩人,此次因為共享充電寶的話題而聯系在一起,是真的“互懟”,還是借機炒作,給共享充電寶的話題再燒上一把火?
▲圖片來源:陳歐微博
陳歐投資的這家共享充電寶企業為深圳街電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街電),街電在4月初剛剛獲得IDG、欣旺達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在獲得此次3億元融資后,聚美優品將占有街電60%股份,陳歐將出任街電董事長。此外,陳歐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3個月內,聚美優品將繼續注入街電幾十億資金。
正準備大干一場,一大早卻被王思聰兜頭潑下一盆冷水,也難怪陳歐要在微博反擊了。
共享充電寶是資本炒作還是剛需?
到底什么是共享充電寶?以共享充電寶“小電”為例,其實就是一個設在商戶里、用戶不可借走的充電站。
作為時下最火的共享經濟之一,共享充電寶正在俘獲大量資本的青睞。據創業家&i黑馬統計,目前在共享充電寶這條賽道上的公司已達十多家,截至目前已有超6億元資金涌入該市場,投資人名單上不乏IDG、騰訊、金沙江創投、SIG、高瓴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
▲圖片來源:創業家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曾在深圳市福田區商場CocoPark體驗過共享充電寶,在附近1公里范圍內的“街電”充電寶網點超30個,基本上都是一些飯店、甜品店、網吧、酒吧等店鋪。充電寶使用前半小時免費,超時后1元/小時,押金是100元,并配有數據線。其他品牌的充電寶模式也基本相同。
▲“街電”充電寶(每經記者 范文茜攝)
那么,這樣的共享經濟模式,有多大的盈利空間呢?“來電”創始人袁炳松曾坦言:
共享充電寶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盡管有廣告、數據線、超時收費等收入,但整體還是很難賺錢的。
由于無法快速盈利,一些行業公司以給商戶“補貼”的方式來搶占市場。袁炳松認為,在當前備受資本熱捧的情況之下,“價格戰”恐怕不可避免,“我們已經做好打一場惡戰的準備”。
正是在這種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的情況下,資本只能選擇關注用戶量和市場占有率,而共享經濟在資本的推動下無暇顧及管理及未來的發展,只有瘋狂追求用戶量,這時的共享經濟難免淪為“燒錢經濟”,而本身追求回報的資本無意間成了燒錢經濟的推手。
聯想創投執行董事顧正斌曾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分析道:
充電是剛性、高頻需求,如今線上流量枯竭,一些低成本、可快速鋪量的線下“重資產”項目反倒成了流量入口。但共享充電寶是否適合VC投資,能否形成獨角獸級別或以上的公司,仍待觀察。
此外,拋開盈利模式不談,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共享充電寶的安全問題也值得關注。曾有不少新聞都曝出因充電寶質量不過關而導致的爆炸、失火等事故。并且,充電寶對用戶的數據安全也非常重要。早期,央視就曾曝出利用充電寶讀取用戶數據信息的新聞,若充電寶帶有相關病毒,則能夠自動匹配并讀取手機信息,從而泄露用戶的隱私數據、安全數據,這對用戶信息安全也構成威脅。
更有趣的是,與陳歐“做不成可以做公益”的表態相似,“來電”創始人袁炳松也曾表態“失敗了就當作公益唄”,而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也同樣說過類似的話。
每經編輯 王曉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經網(范文茜)
創業家(chuangyejia)、觀察者網等
轉載請注明
| 本文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