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05 23:42:08
5月4日,聚美優品宣布以總額3億元人民幣現金投資移動電源租賃企業“街電”。據悉,聚美優品創始人兼CEO陳歐將出任街電的董事長,這也是聚美優品投資項目中陳歐唯一親自做的項目。
每經編輯 范文茜
每經實習記者 范文茜 每經編輯 趙橋
“(與聚美洽談投資事宜)也就是最近幾周的事情,這個事情也比較快,很多東西都沒有確定,我現在也不方便透露太多細節。”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街電)CTO(首席技術官)嚴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5月4日,聚美優品宣布以總額3億元人民幣現金投資移動電源租賃企業街電。據悉,聚美優品創始人兼CEO陳歐將出任街電董事長,這也是聚美優品投資項目中陳歐唯一親自做的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聚美優品2016上半年營收僅比同期增長1.7%,凈利潤同比下滑29.8%。分析人士認為,聚美優品主營業務面臨天花板,陷入增長乏力的境地,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共享充電寶“10天融資10億”的融資節奏下,行業里面幾家具有領先優勢的公司都在“明搶暗戰”,類似去年共享單車“混戰”的一幕又正在上演。深創投集團互聯網高級研究員、投資人劉輝博士認為,共享經濟是一股潮流,但對“共享充電寶”是否是一種強需求持保留意見,其投資價值也有待觀察。
業績下滑聚美另尋“風口”?
據了解,聚美優品對上述項目投入了很大的支持力度。陳歐不僅將親自擔任董事長,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強調“聚美優品對該項目的投資無上限,未來3個月內,將繼續注入幾十億的資金。”
陳歐對媒體表示,共享充電寶是擁有百億級的市場,而之所以在行業內選擇投資街電,是因為聚美認為街電是行業內技術領先、硬件積累最多、規模最大的平臺。“原有股東海翼與欣旺達在硬件及供應鏈上的支持,”也是他選擇街電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街電科技獲IDG資本、上市公司欣旺達領投,海翼股份跟投的億元級A輪融資。嚴景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街電從2015年開始自主研發產品,硬件軟件都是獨立設計和研發的,但充電寶使用的是海翼股份旗下產品Anker的技術。
據界面報道,此次融資后,聚美優品將占街電約60%的股份。5月5日,記者向嚴景核實該消息,他表示“(與聚美洽談投資事宜)也就是最近幾周的事情,這個事情也比較快,很多東西都沒有確定,我現在也不方便透露太多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聚美優品業績出現下滑。2016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下滑29.8%。而此次投資看起來和電商不相干的行業,已經不是聚美優品第一次嘗試非電商業務了。半個月前,聚美還宣布切入空氣凈化器市場。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隨著電商紅利逐漸消失,行業新增流量面臨瓶頸,聚美原有的主營業務“遇到了天花板”,此次聚美優品投資街電是寄望于找到高利潤增長點。聚美看中的很可能是“流量”,通過占據線下流量入口向線上導流,是獲取用戶的一個重要途徑。
劉輝分析稱,“我相信聚美還是經過了理性的判斷的,畢竟公司做大這么大,對于線上線下各種玩法有自己的方法論。產業投資更多的是基于業務協同性來考慮,與財務投資是有區別的。”
“共享充電寶”盈利模式待觀察
有意思的是,該消息一出引發多方爭議。5月5日一早,王思聰在朋友圈稱“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明確表示不看好這一模式。對此,陳歐回應稱,“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
街電競爭對手之一的“來電科技”CEO袁炳松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也表示,共享充電寶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失敗了就當作公益唄”。而這句話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也曾說過。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盡管“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非常快,但不少投資人仍持觀望態度。劉輝表示,共享經濟無疑是一股潮流,但“共享充電寶”到底是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強需求?其投資價值有待觀察。
松禾資本業務合伙人張海春此前表示,去年年初就考察過多個共享充電寶項目,但最終沒有出手投資。他認為:“投的意義不大,充電寶租賃為技術門檻較低、模式容易被復制。這是一門生意,但不容易做大。”
聯想創投執行董事顧正斌則認為,“共享充電寶如此火熱,與資本的助推密切相關。如果不是資本進入,我們很可能不會如此早地討論共享充電寶。資本的力量在創業中逐漸大過模式、技術創新本身,這是一件比充電寶租賃更大的事。”
業內擔心資本進入引發價格戰
一切似乎來得太快,在共享充電寶“10天融資10億”的融資節奏下,行業里面具有領先優勢的幾家公司“明搶暗戰”,類似去年共享單車“混戰”的一幕又正在上演。
各家不僅在資本層面競逐,專利權爭奪也成為競爭焦點。就在今年3月底,來電科技以專利侵權為由,對街電科技和湖南海翼電子商務股份公司發起訴訟。
此前來電科技還曾起訴了深圳市云充吧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租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競品公司。袁炳松明確表示,接下來還會陸續起訴涉嫌侵權的其他公司。
實際上,打響“專利戰”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行業競爭或將白熱化。袁炳松透露,不少對手以“補貼”形式進入市場,他擔心這會引起價格戰,對這個尚且稚嫩的行業造成惡性影響。但現在看來,隨著資本巨頭紛紛入場,一場“惡戰”恐怕已不可避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