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5 22:48:47
4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鄭劍表示,《戰略》系統部署能源革命,首次從消費、供給、技術、體制、國際合作、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六個方面進行梳理,推動能源發展方式根本性改變,牢固樹立安全底線思維。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4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以下簡稱《戰略》)。
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鄭劍表示,《戰略》系統部署能源革命,首次從消費、供給、技術、體制、國際合作、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六個方面進行梳理,推動能源發展方式根本性改變,牢固樹立安全底線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不僅面向2030年設立積極的能源革命目標,并對2050年進行了展望。
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展望2050年,中國要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一半,建成能源文明消費型社會。
對于這項跨度達15年的發展戰略,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能源戰略來說,只看到3、5年的發展是不夠的,需要進行更長期的規劃。并且,把總量控制和提高能效兩個工作做好,這是能源革命的本質。
205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超一半
對于《戰略》的出臺,高層早有謀劃。
早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就明確,要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抓緊制定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
在戰略還未正式出臺之前,相關部委就曾多次強調其重要性。2015年3月,國家能源局新任局長努爾·白克力在上任后首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主要將以2030年為基準擬訂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
去年10月,國務委員王勇在“2016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也曾表示,中國將發布實施《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年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到2030年能源革命的總體目標和要實現的戰略任務,這些都充分展示出中國推動能源革命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
《戰略》對能源消費劃定了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比重進一步降低,清潔能源成為能源增量主體,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天然氣占比達到15%左右,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潔能源滿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初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展望2050年,中國要實現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一半,建成能源文明消費型社會。
鄭劍表示,《戰略》面向2030年設立積極的能源革命目標,并對2050年進行了展望,推動能源領域實現由量變向質變的跨越式發展。到“十三五”,能源革命實現重點突破,清潔能源成為增量主體;到2030年,實現全面推進,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潔能源滿足,初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展望到2050年,實現體系完善,全面領先,建成現代能源體系,保障實現全面現代化。
1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在韓曉平看來,在目標量化的同時,更需要對能源結構進行深刻的轉型。能源革命的重點在于消費側,應該以提高能效為重點。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較高,但我國有足夠的條件來提高能效。重點也應該放在提高能效上。
“煤作為一次能源,是按熱值計算,如果改為天然氣這樣的清潔能源,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如果要是用核電等可再生能源,實際上利用效率還會更高。”韓曉平說。
為推動落實各項戰略任務,《戰略》要求,選擇重點突破領域,通過示范建設和實施重大工程來推動落實,包括全民節能行動、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行動、近零碳排放示范行動、電力需求側管理行動、煤炭清潔利用行動、天然氣推廣利用行動等13個重點領域。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行動。將全國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和重點用能單位,嚴格考核、監督和問責,并且要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制度,研究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區域、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率先開展用能權使用和交易試點,結合綜合經濟社會效益等,對重點行業企業排序,建立初始用能權核定制度。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確定用能權配額、有償使用以及交易體系,這是在市場經濟中,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上企業有所約束的更好實現形式。社會平均成本通過交易能夠達到相對的平衡,并且也鼓勵了企業多節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