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4 16:24:49
決策層為什么要圈定毗鄰京津的雄安新區去探索新模式呢?現在的經濟密集地區正在面臨哪些困擾?記者通過查閱資料、對比數據、訪談專家等,力圖剖析其背后的邏輯。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4月1日正式亮相的雄安新區,提出“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人民日報當天發表評論稱,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許多國家都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
決策層為什么要圈定毗鄰京津的雄安新區去探索新模式呢?現在的經濟密集地區正在面臨哪些困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閱資料、對比數據、訪談專家等,力圖剖析其背后的邏輯。
經濟密集區域伴生“大城市病”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擁有三大人口經濟密集區,分別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等城市,面積約為5.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以北京為中心,面積約為21.8萬平方公里。三者相加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
盡管與全國相比,三個區域面積并不大,但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卻是舉足輕重。據媒體報道,2015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16.7%,京津冀占比10.2%,珠三角占比12.5%。三大人口經濟密集區為我國GDP貢獻近40%。
在占地約5%的面積上集聚了近40%的經濟總量,隨之帶來的便是這三個區域內的一線城市迅速吸納外來人口,集中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對應的,北上廣深的“大城市病”也被擺在臺前。
首都北京“大城市病”最為典型,上海、深圳和廣州也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在談及規劃雄安新區的背景時,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說,北京市人口已經達到2100多萬,接近2020年2300萬的人口調控目標,由此帶來交通擁堵、房價高漲、資源超負荷等大城市病。
面臨房價、交通等一系列難題
哪些因素對經濟密集地區的核心城市造成困擾呢?首先是房價,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始終吸引著全國的關注目光。
按照上海易居研究院數據,2016年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53773元/平方米,上海38283元/平方米,北京33412元/平方米。
中房智庫研究員許倩表示,事實上,當前這些熱點城市的新建商品房均價早已再度飆漲。如今年2月份,北京住宅均價已破6萬元/平方米。
進一步來看,“房價收入比”方面,指的是主要用于衡量房價是否處于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
中房智庫2016年《40個重點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顯示,深圳為36.57,上海為21.97,北京為19.32。
許倩介紹,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如果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以視為泡沫區。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一般認為,國內房價收入比保持在6~7屬于合理區間。
顯而易見的是,深圳、上海、北京三城的房價收入比遠超合理區間。
此外,交通擁堵、通勤時間長也被廣為詬病。
騰訊位置服務今年2月發布的大數據報告顯示,對比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工作日通勤距離發現,四個城市最遠通勤距離均超40公里以上。
北京市上班族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徑為9.3公里,超過1小時通勤時間已經成為北京居民城內出行的常態,通勤時間壓力居四城之首。
環境污染也是大城市病的癥狀之一。
據北京市環保局介紹,2016年,北京共發生重污染39天,其中臭氧重污染1天,其余38個重污染天全部為PM2.5重污染,重污染天對全年PM2.5濃度貢獻超過三成。
據介紹,在細顆粒物(PM2.5)本地污染貢獻中,北京全年機動車排放貢獻比例達31.1%,其中非采暖季機動車排放更是達到本地源排放的40%以上??梢哉f,機動車排放污染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來源。
“衛星城”等辦法沒能治本
破解“大城市病”,是世界性難題。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市一般采取“主城—衛星城”的格局,北京也在2005年提出打造“兩軸—兩帶—多中心”,建11個新城。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國內外來看,衛星城目前沒有較完善的經驗,北京的衛星城沒有較大程度上減輕城市壓力。
他分析原因稱,衛星城沒有聚焦發展產業,大多數人在衛星城居住,而在主城區就業,從而造成了“睡城”。
針對出行、房價的一系列調控措施,延緩了局面,但也并沒有治本。
交通擁堵方面,北京市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已實施多年。此外,自2010年起,北京為緩解交通擁堵狀況,開始對小客車配置指標以搖號方式無償分配。
但是,上述限號、限購措施目前仍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北京的堵車問題。
據高德地圖發布的《2016年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北京高峰擁堵延時指數位列第三,北京高峰時段平均車速為23.144公里/小時,按照北京平均工資40.26元/小時計算,北京人因堵車造成的成本約為10944元。
樓市也是同樣的問題,自2010年開始,北京市已經出臺多輪調控政策。就在今年3月,為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北京市還接連出臺了12項樓市調控政策。
雄安新區“一張白紙好畫畫”
那么,雄安新區在人口經濟密集地區開發新模式將如何破解沉疴積弊呢?
何立峰說,設立雄安新區的重大意義之一是,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可以有效緩解北京大城市病,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河北省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陳璐也認為,在一片開發強度低的空地上建設新區,沒有房價、基礎設施條件、人口壓力等歷史包袱,這是它的優勢。
學界普遍認為,雄安新區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好畫畫。但在哪張白紙上畫畫也大有講究。用何立峰的話說,雄安新區的選址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反復比選、科學研究、專家嚴格論證后,最終確定了這個區域。
針對它的區位選擇,答案已經十分清晰:交通便捷通暢,現有多條高速公路、鐵路,可比較快地基本形成與北京、天津、石家莊半小時的通勤圈;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擁有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水資源比較豐富,可滿足區域生態用水需求;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比較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針對雄安新區的深遠意義,何立峰有這樣的表達:有利于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加快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雄安新區的雄心絕不僅僅在京津冀區域。有專家分析說,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跳出來建新城的思路,本身對全國其他經濟密集地區就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