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00:49:21
每經評論員 傅克友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很多問題很難在國內和國外之間畫一條紅線——看起來是國外的經濟現象,往往還需要到國內經濟現實中去尋找答案。
比如,中國資本走出去的問題。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昨日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時表示,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0%,“總體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但潘功勝同時表示,其中也有一些非理性和異常的投資行為。比如說,一家鋼鐵廠買下了海外的影視公司,一家在國內開餐館的企業在海外收購了一個網游公司,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多家足球俱樂部,甚至有一些企業在直接投資的包裝下轉移資產等。
在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的背景下,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當然值得鼓勵。而且,從企業個體行為角度出發,只要是合法投資,按理來說應該無可厚非。但是,對其中非理性和異常的行為,顯然值得警醒。潘功勝告誡,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也曾經歷相似的過程,甚至聲稱要“買下美國”,“這些教訓并不遙遠。”
潘功勝的警告顯然并非危言聳聽,而是看到了問題所在。在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后,日元升值,日本經濟泡沫泛起,掀起了海外投資的狂潮,但同時也開啟了日本經濟“失去的20年”。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顯著下降,并經常出現負增長的情況。1991~2011年間,年均增長率不到1%,比可能實現的水準低了20%以上。
如果只看表面現象的話,很容易將“廣場協議”這樣的外部因素,作為日本“失去20年”的理由。但是,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日本大量的資本投到海外,可能不僅僅是因為日元升值,更重要的是國內已經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實體經濟難以承載巨量的資本。
大家都說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經濟學者池田信夫看來,日本企業的成功,不過是20世紀傳統產業結構創造的最后輝煌。而在此之后,日本仿效美國的IT革命,卻沒有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持久的創新體制未能在日本生根。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盧鋒教授認為,日本的經濟失速是該國進入高收入階段后,產業結構沒有及時調整而呈現的一種“低增長穩態”現象。
這種實體經濟的停滯和產業結構的老化,恐怕才是資產泡沫泛起和資本大量外流的根源。問題在于,日本已經進入高收入階段,而中國還遠遠沒有進入高收入階段,就已經面臨相似的難題。當然,比日本有利的是,中國社會還沒有那么嚴重的老齡化程度,傳統產業結構也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
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同樣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的焦慮。
他表示,中國的制造業投資2016年同比增長3%左右,其中民間投資占比超過60%,但仍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社會資本“避實就虛”,很多資本并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只是在體外循環,以錢生錢,產生泡沫。另一方面,制造業的投資收益率比較低,留不住資本。連一些制造業企業賺了錢以后,都想到資本市場上去增值、去獲利。
顯然,這才是日本教訓能夠提供給中國的他山之石,即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進一步說,必須要為資本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升級創造更良好的投資環境。
制造業從產業鏈的價值低端向高端去發展,按照產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即上端的研發設計,和下端的服務,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能夠實現這樣的產業升級,當然就能吸引更多的資本,包括承載更多的國內資本。如果沒有這樣的產業升級,資本難免“避實就虛”,甚至跑到海外去興風作浪。另外,吸引更多的來華直接投資,同樣需要新的產業結構支撐。
就此而言,潘功勝的警告與苗圩的焦慮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吸取日本的教訓,避免或減少海外投資的非理性行為,除了國門上的監管,更重要的是國內要有更利于實體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環境。正如苗圩所說,我們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創新的短板和弊端,而民間投資還面臨諸多壁壘和障礙。
顯然,國外投資現象,也是國內問題的反映。潘功勝所憂慮的,就是苗圩所焦慮的。要避免潘功勝警告的轉移資產現象,就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苗圩所焦慮的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難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