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13 01:14:22
那朱冰兵為何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才坐上基金經理的位置?成為一名公募基金經理到底需要多長的時間?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小鮮肉”橫行似乎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85后乃至90后基金經理近年來在迅速崛起。上周,理財不二牛(微信公眾號:buerniu5188)看到兩則公告,講的是東吳中證新興產業指數基金和東吳深證100指數增強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要發生變更。不過真正吸引眼球的是,新增的這名基金經理朱冰兵從2003年10月就參與了東吳基金籌建并一直在該公募任職。換句話來說,他在東吳基金的時間已將近14年了,絕對稱得上一位公募“老兵”,時至今日也算是“熬出頭”了。
那朱冰兵為何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才坐上基金經理的位置?成為一名公募基金經理到底需要多長的時間?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呢?
近14年堅持:“媳婦”終于熬成“婆”
公告顯示,朱冰兵的“過往從業經歷”一欄里是這樣寫的:“朱冰兵同志,南京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學士學位。曾任江蘇省昆山市信托投資公司證券營業部、東吳證券營業部信息技術部系統工程師,自2003年10月參與我司籌建以來,一直就職于我司,其中2003年10月至2010年6月任系統工程師,2010年7月至今,一直從事研究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現任基金經理助理。”
理財不二牛劃了一下重點:2003年10月東吳基金籌建就開始參與,2010年7月從系統工程師轉戰投研,在公司待了將近14年仍然是基金經理助理,直到最近升任基金經理。
如果單看朱冰兵正式從事投研的時間,其實應該從2010年開始算起,因此公告里他的“證券從業年限”和“證券投資管理從業年限”也都只有6.5年。但把他在東吳基金的時間線拉長一看,其花了7年時間當金融圈里的IT男,再花了同樣多的時間轉型,近期才抓住機會成為基金經理。只是這個轉身花費的時間如此之長,和當前公募頻繁的更新迭代相比更是不符,讓理財不二牛略有疑惑。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朱冰兵雖是計算機專業出身,但對于投資研究非常感興趣:“做系統工程師的路徑可能太確定了,發展空間不是那么大,所以他選擇了轉型吧。喜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原創的投研內容,談一些投資理念、怎么看公司或新興行業的觀點等,有點類似投資札記,會不斷地記錄自己的感受。”
除此之外,另一位接近朱冰兵的人士也告訴理財不二牛,朱本人是比較典型的“理工科男”性格,“相對悶了一點”。
天秤的兩端:“一步登天”與“望穿秋水”
那么,傳統的基金經理晉升路經是什么樣的?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對理財不二牛表示,基金經理主要分為公募自己培養和“空降”的兩種,大部分公司還是傾向于自己培養人才。
“4、5年前如果你是一位剛剛畢業就進入基金公司的新人,那么從入職那天算起到你成為基金經理,最少要熬7、8年時間的。基本上就是按照研究員助理——助理研究員——行業研究員——高級行業研究員——行業主管或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這七個等級的次序來走,必須得熬。其實現在行業里面一些大型的公募基金還是堅持這種嚴格的晉升機制,即使像以前的‘一哥’王亞偉,從開始入行到獨擋一面也花了將近7年時間。”該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不過到了近幾年,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
之前華潤元大基金發布了一則基金經理上任公告,新任股票基金經理在任職四年交易員、兩年研究員之后迅速上崗,就曾引發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理財不二牛翻閱當前公募基金經理的現狀,發現從交易員迅速“上位”到當上基金經理的也不在少數。泰達宏利基金也有一位基金經理,2008年加入擔任交易員,2013年下旬才開始轉向債券研究,2015年初就已經開始擔任基金經理的職務了。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還有更為厲害的例子,一家中型基金人士從市場部開始干起,逐步向研究部總監過渡,進而擔任該公司副總經理。去年年底,該人士已經履新了另一家公募的總經理,也算得上是轉型之后“幾連跳”的典范了。
所謂“一步登天”與“望穿秋水”的差距,大概就是如此明顯。
上述知情人士對理財不二牛表示,朱冰兵成為基金經理花費的時間長,“主要跟考核制度有關,也不是年限到了就自然而然地提上去,肯定是基于考核,成熟一個發展一個”。不過,一家華南公募的人士透露,在基金公司內部,具備研究員背景的人員晉升速度會比較快。
“所以很多券商的研究員到公募來,就是奔著基金經理去的,升得也比一般人快。”
對于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這群人,該公募人士直截了當地指出“性格很重要,畢竟基金經理是一個團隊的管理者,要協調、發揮出每個成員的能力,而且投資這回事也很講究天賦,每個人用的時間肯定不一樣”。
當然,基金公司啟用“小鮮肉”還是“老臘肉”,形式上其實并不那么重要。很多年輕基金經理也用業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這個行業的話語權是屬于績優基金管理人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