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時隔20年中央再發耕地保護意見 部分省份可實現跨省占補平衡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5 00:39:43

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15.46億畝。《意見》提出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后,新開墾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數量的,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1月23日,由新華社受權播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下稱《意見》),再次為耕地保護劃出紅線。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出臺了一個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的文件。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耕地保護面臨新情況、新問題。這是時隔20年,中央再次印發耕地保護的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直轄市和部分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意見》提出,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意味著在“調地價、控房價”的要求下,部分省份可實現耕地跨省占補平衡,從而保障這些省份的土地供應。

6000億撬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

《意見》分6個部分共20條。在1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意見》一方面從目標導向出發,圍繞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另一方面,從問題導向出發,堅持統籌協調與差別化管理相統一,進一步改進耕地占補平衡政策。

此次《意見》提出“兩個絕不能”,就是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具體目標包括: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15.46億畝,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葉劍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城市建設規劃,應該把集約節約用地作為一個主要指標。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則要在投資、產業布局等方面予以耕地保護與節地的引導,防止重復建設。”

在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方面,《意見》提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以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和地方加起來,“十三五”期間大約要投入6000億元,這6000億元如果能夠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再建成4億畝的任務是可以實現的。

《意見》要求,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依法履行補充耕地義務,無法自行補充數量、質量相當耕地的,應當按規定足額繳納耕地開墾費。對經依法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繳費標準按照當地耕地開墾費最高標準的兩倍執行。

跨省占補平衡并非放松管理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服、住宅 地價環比增速依次為1.43%、0.96%、2.18%,較上一季度分別上升了0.03、0.09、0.07個百分點;工業地價環比增速為0.64%,比上一季度微降0.05個百分點。

特別是2016年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在房價帶動下,地價也出現明顯上漲。《報告》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北京、上海、廣州住宅地價環比增速仍超過3%,屬快速增長。從同比看,2016年一線城市綜合、商服、住宅、工業地價平均增速依次為13.05%、7.41%、19.60%、8.52%。

在地價上漲的局面下,增加建設用地供應也成為穩地價、控房價的主要措施。但是部分城市受制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后備耕地資源有限的問題,土地供應乏力。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表示,《意見》就按照“控占用、調方式、算大帳、差別化”的思路,提出了改進和規范占補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其中,“差別化”,就是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和項目差異,實事求是地解決占補平衡的困難,構建“縣域平衡為主,省域調劑為輔,國家統籌為補充”這樣一種占補平衡的新格局。

具體來看,《意見》提出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后,新開墾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數量的,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對由于實施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造成的補充耕地缺口,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經國務院批準后,有關省份按規定標準向中央財政繳納跨省補充耕地基金。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跨省耕地占補平衡是自2004年被叫停后,中央重啟該政策,這意味著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東部沿海省份,可通過“購買”外省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這有利于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實現土地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釋放改革紅利、促進經濟增長,有利于增加一線城市和部分重點二線城市居住用地供應、促進房地產長效機制建立。

葉劍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協調好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在補充耕地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耕地數量的補充,更要注重耕地質量的要求。要保證補充耕地的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另外,如果跨省占補平衡解禁,是否也會帶來管理的放松?

對此,曹衛星說:“探索資源匱乏省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是實事求是解決資源匱乏省份保障發展需求,落實補充耕地實際困難的應對之策,不是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松綁,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馮彪每經編輯王可然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1月23日,由新華社受權播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下稱《意見》),再次為耕地保護劃出紅線。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出臺了一個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的文件。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耕地保護面臨新情況、新問題。這是時隔20年,中央再次印發耕地保護的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直轄市和部分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意見》提出,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意味著在“調地價、控房價”的要求下,部分省份可實現耕地跨省占補平衡,從而保障這些省份的土地供應。 6000億撬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 《意見》分6個部分共20條。在1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意見》一方面從目標導向出發,圍繞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另一方面,從問題導向出發,堅持統籌協調與差別化管理相統一,進一步改進耕地占補平衡政策。 此次《意見》提出“兩個絕不能”,就是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具體目標包括: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15.46億畝,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葉劍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城市建設規劃,應該把集約節約用地作為一個主要指標。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則要在投資、產業布局等方面予以耕地保護與節地的引導,防止重復建設。” 在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方面,《意見》提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以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和地方加起來,“十三五”期間大約要投入6000億元,這6000億元如果能夠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再建成4億畝的任務是可以實現的。 《意見》要求,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依法履行補充耕地義務,無法自行補充數量、質量相當耕地的,應當按規定足額繳納耕地開墾費。對經依法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繳費標準按照當地耕地開墾費最高標準的兩倍執行。 跨省占補平衡并非放松管理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服、住宅地價環比增速依次為1.43%、0.96%、2.18%,較上一季度分別上升了0.03、0.09、0.07個百分點;工業地價環比增速為0.64%,比上一季度微降0.05個百分點。 特別是2016年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在房價帶動下,地價也出現明顯上漲。《報告》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北京、上海、廣州住宅地價環比增速仍超過3%,屬快速增長。從同比看,2016年一線城市綜合、商服、住宅、工業地價平均增速依次為13.05%、7.41%、19.60%、8.52%。 在地價上漲的局面下,增加建設用地供應也成為穩地價、控房價的主要措施。但是部分城市受制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后備耕地資源有限的問題,土地供應乏力。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表示,《意見》就按照“控占用、調方式、算大帳、差別化”的思路,提出了改進和規范占補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其中,“差別化”,就是要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和項目差異,實事求是地解決占補平衡的困難,構建“縣域平衡為主,省域調劑為輔,國家統籌為補充”這樣一種占補平衡的新格局。 具體來看,《意見》提出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后,新開墾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數量的,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對由于實施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造成的補充耕地缺口,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經國務院批準后,有關省份按規定標準向中央財政繳納跨省補充耕地基金。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跨省耕地占補平衡是自2004年被叫停后,中央重啟該政策,這意味著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東部沿海省份,可通過“購買”外省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這有利于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實現土地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釋放改革紅利、促進經濟增長,有利于增加一線城市和部分重點二線城市居住用地供應、促進房地產長效機制建立。 葉劍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協調好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在補充耕地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耕地數量的補充,更要注重耕地質量的要求。要保證補充耕地的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另外,如果跨省占補平衡解禁,是否也會帶來管理的放松? 對此,曹衛星說:“探索資源匱乏省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是實事求是解決資源匱乏省份保障發展需求,落實補充耕地實際困難的應對之策,不是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松綁,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制服丝袜亚洲经典中文字幕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正在播放女人与久久品99 | 亚洲欧美日韩一级在线 | 在线视频中文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