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06 15:00:03
中國神華委托理財的累計金額已經超過了股東凈資產的10%,需要提交公司董事會審議。但是在12月28日交易進行之前,中國神華并沒有召開董事會對相關交易進行審議。而是在2017年1月3日以書面審議方式形成決議,對相關交易進行批準和追認。
每經編輯|李少婷
作為中國最大的煤企,近日,中國神華發布了一則購買委托理財產品的公告,引發決策程序“先斬后奏”的爭議。
根據公告,中國神華在12月底分三次購買了兩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合計簽約額度不超過330億元,已支付310億元。
中國神華委托理財的累計金額已經超過了股東凈資產的10%,需要提交公司董事會審議。但是在12月28日交易進行之前,中國神華并沒有召開董事會對相關交易進行審議。而是在2017年1月3日以書面審議方式形成決議,對相關交易進行批準和追認。
短期內簽約巨額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是出于怎樣的考慮?為何在程序上出現“先斬后奏”的情況?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1月6日上午致電神華集團宣傳處相關人士,對方表示,正在開會討論相關事宜,后續會有正式回應。
巨額理財“先斬后奏”
根據中國神華1月4日公告披露的信息,2016年12月23日、26日、28日,中國神華接連與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東城支行簽訂理財產品購買協議,以公司自有資金購買上限額度達330億元的理財產品,目前已經累計購買310億元。產品皆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期限90天,年化收益率在3.3%左右。
此前,其子公司神華財務有限公司在履行了適用的審批手續后,購買了合計約25億元各類委托理財產品。上述理財產品投資數額總共涉及33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及其公司章程,連續12個月內的委托理財交易金額累計計算后,達到最近一次經審計的歸屬于本公司股東凈資產的10%以上,應提交公司董事會審議,并及時對外披露。
根據中國神華公開的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期內歸屬于其股東的凈資產為3057.89億元。雖然2016年整體財務數據尚未披露,但根據中國神華在公告中表示,“本公司發現上述須累計計算的情況后,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上述交易”。
▲截自中國神華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
1月3日,中國神華董事會就向兩行購買理財產品的交易進行審議,審議結果為全票通過,董事會對上述理財協議及協議項下交易“予以批準和追認”。
公司獨立董事在公告中認為,公司使用閑置的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且期限較短,對公司未來業務發展、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造成重大影響。
交易“先斬后奏”是何原因?記者1月6日上午致電神華集團,其相關人士表示,正開會討論相關事宜,若要得到專業回答,需遞送采訪函。記者隨后向對方發送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復。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先斬后奏”的程序運作方式有讓董事會為其背書的嫌疑。按照程序規范,此類事項應該先由董事會審議通過,做出這種大額購買授權的決議后再行購買,從而充分保證決策理性。
劉俊海認為,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國神華應該在上市公司行政規范上率先垂范,從而給投資人以信心。
投資減緩 “閑錢”激增
對于短期內將巨額資金投入理財產品的原因,中國神華尚未做解釋。而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查詢中國神華財報發現,其2014、2015年年末貨幣資金分別為435.02億元、478.5億元,而2016前三季度公司截止2016年9月30日貨幣資金增加到822.13億元,根據披露,原因為銀行承兌匯票到期兌付以及應收賬款回款增加。
另外,記者查詢財報發現,近年來,中國神華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額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其2016年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現金流出為182.92億元,而2014、2015年年報顯示全年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分別為472.33億元、313.49億元。
▲中國神華2014年年報,顯示本年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金額為472.33億元
▲中國神華2015年報,顯示本年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金額313.39億元
▲中國神華2016年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額期末金額182.92億元
一方面是對外投資現金流出減少,一方面是理財投入短期內激增。
在投資策略上,中國神華作何考慮?與煤炭行業去產能及實體經濟投資回報欠佳是否有關?
香頌資本沈萌對中國神華的投資策略表示了肯定,中國神華2016年第三季度貨幣資金的上漲與去產能背景下煤炭價格的回暖有一定關系,對于這樣一家體量巨大、煤炭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搭建齊全的企業,在避免進一步擴大產能的前提下處理巨額資金需要慎重權衡。
而兩大行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風險低、收益高于存款、且流動性高的優點使其值得考慮。一方面保證了資金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避免違背產業形勢進一步提升產能。
沈萌認為,在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大背景下,中國神華的行為不應被理解為“脫實入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上市公司選擇購買理財產品“貼補家用”的情況越來越多。來自Wind的數據統計顯示,進入2016年四季度以來,兩市有378家公司選擇購買理財產品“貼補家用”,共計購買理財產品1147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147億元。其中,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的是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為3%左右。
而據《中國經營報》2016年10月報道稱,緩慢復蘇的實體經濟與規模越來越大的貨幣投放正在造就一個個資金“堰塞湖”,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沒有選擇持幣“坐幣上觀”,而是通過購買銀行對公理財產品實現套期保值或降低貸款利差,以應對未來不時之需。
其中,鐘情于購買理財產品的企業往往都具備高資本耗用的特質,且大部分集中于航運、采礦等被普遍視為產能過剩的領域。
(實習生肖達明對此文亦有貢獻)
每經編輯 趙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