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8 00:23:57
2016年成都業態創新案例層出,重慶本土企業的資本化運作頻繁;昆明面臨高庫存和品牌真空的系列問題、貴陽則處于萌芽階段,兩地商業待更迭。
每經編輯 王婷婷
2016年,伴隨國家戰略帶動和區域經濟發展,成都、重慶、昆明、貴陽四個西南典型城市均在商業地產上有值得關注的特點。
12月27日,RET睿意德發布《2016西南商業地產年度盤點及展望》報告顯示,成都和重慶在商業發展的各方面均更為領先,其中成都2016年的業態創新案例層出,重慶本土企業的資本化運作頻繁;昆明面臨高庫存和品牌真空的系列問題、貴陽則處于萌芽階段,兩地商業待更迭,或在2017年進入加速期。
西南商業分化明顯 成渝領先昆貴或入加速期
經濟是商業發展的基礎,重慶、成都年GDP均在萬億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高,在西南商業地產處于領先地位。
昆明、貴陽總產值相對較低,消費能力也相對偏低。“但昆貴商業地產快速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幾年后或追上成渝,此期間為昆明和貴陽商業的黃金期,也是變革升級的時期。”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總監孫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前三季度成都、昆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經超25000元,相對比重慶和貴陽(人均3萬)的水平高,但四個城市上述指標的增速在2012-2016期間均有所回落。孫強認為,較高的收入水平是支撐昆明商業進入幾年黃金期的有利因素。
由于商業地產的發展基礎不同,睿意德數據顯示,百強房企中,已有41家布局成都市場,居四城之首,其次為重慶有38家。而昆明、貴陽百強房企入駐較少,昆明布局16家、貴陽布局10家,對先進商業開發理念的吸納明顯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重慶起家的房企2016年有7家入圍全國房企百強,成都有3家,昆明和貴陽尚空位。
西南四城在經濟基礎和企業入駐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不過四地的商業存量風險均較高。昆明商業總量領跑西南,高達2300萬平米,成渝兩地持平,貴陽則還處于總量擴張階段,目前已達1000萬平方米。
“鑒于昆明還存在明顯的品牌真空層,高存量將進一步加速城市的存量商業二次調整。”孫強稱。
在西南四城中,成都對時尚品牌、兒童游樂培訓連鎖品牌、時尚連鎖餐飲品牌、超市品牌、創新業態和奢侈品牌的吸引力都更具優勢,從各業態十大品牌的入駐率和開店數比較,睿意德認為,成都表現更為突出,重慶亦能引進各大品牌悉數入駐,但開店數相對較少,昆明、貴陽則品牌入駐及開店情況相對落后,市場空間較大。
以創新業態為例,在西南四城中,成渝兩地的創新業態類型更豐富,并且在業態數量上更具優勢,特別是成都在創新業態的種類與數量上均非常豐富,業態涵蓋了文創藝術、運動體育、科技體驗、主題游樂跨境海淘等多個類別,業態種類與數量均非常豐富,創新動力十足。上述報告指出,重慶業態創新的表現略遜于成都,但種類與數量仍較高。昆明的創新業態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未來業態換血或加速。貴陽創新業態尚處于萌芽階段,商業亟待更迭創新。
成渝商業洗牌深化 業態創新或催生新空間
2016年,成都商業率先進入了轉型和調整期,傳統百貨、商超及品牌閉店事件層出,但宜家家居成華店成都二店、麥德龍成都二店、郫縣蜀都萬達、青羊萬達、泛悅國際、優客城市廣場、雙流萬達等購物中心相繼開業。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留意到,成都市場上凱德商用中國信托重磅15億收購凱丹廣場,成商集團收購成都仁和春天人東和光華百貨分別100%股權等項目并購案不斷。同時成都購物中心IP熱的興起,商業在業態與品牌上的創新也見增長,例如化妝品品牌開出單品店、《Elle》雜志跨界在成都太古里開設ELLE café、德克士開出西南首家“舒食+”概念店等情況越來越多。
孫強指出,成都商業項目面臨的經營壓力不斷加大,但成都商業對外來新事物的包容性強,在業態創新上或繼續領跑,商業地產商可繼續IP應用的橫向選擇和縱向加深。2017年地鐵三號條的開通或引爆商業的“地下競爭”,同時在成都,?自貿區獲批或促進出口商品服務類商業迎來發展。
在重慶的商業地產領域,萬達以1500億投資量大舉進入重慶的同時,重慶富僑在澳洲上市、協信分拆物業新三板成功掛牌、龍湖牽手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財信集團或收購芝加哥證交所...重慶本土企業的資本運作活躍度高。報告指出,2016年重慶本土與外來文化交織碰撞頗為激烈,正是地方的一大特點。
值得一提都是,重慶商業地產還有一個特殊潛力點在于舊改物業的存量盤活。2016年西南第一高爛尾樓變身解放碑新地標——重慶塔;中新城上城轉型為K-Land小時代夢想藝術樂園,成為重慶首個大型室內樂園商業。“重慶依靠舊改物業或迎來第二春。”孫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
相對而言,報告顯示,昆明“去同質化”將成為商業的重點,特色項目或陸續出現,建議昆明商業普遍要求盡快回現,商業模式以更適合本土的為主,如銷售后統一回收經營權。貴陽2017年則因為多個開發商成熟產品系項目集中開業,或迎來商業層級迅速提升,但傳統商圈項目存在經營壓力,或出現閉店、改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