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7 17:55:38
12月7日,在“2016年(第十屆)固廢戰略論壇”上,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表示,“現在環境保護稅法在征求意見,我們提的核心意見是,固廢和廢水、廢氣是一樣的,也應該納入環境保護稅法里面。”
每經記者 李彪
“現在環境保護稅法在征求意見,我們提的核心意見是,固廢和廢水、廢氣是一樣的,也應該納入環境保護稅法里面。”12月7日,在“2016年(第十屆)固廢戰略論壇”上,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做如上表述。
凌江認為,過去一直在強調工業固體廢物的戰略重點任務及實施路線,但落實得不夠好。應該把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和排廢水、廢氣一樣對待,排污就要收費,超標就要罰款。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國家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管理思路,工業固體廢物將有可能會納入環保稅立法,逐步加入稅費成本之后,有些超標排放企業將會被淘汰。
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堆存總量近600億噸
240噸危廢被傾倒在湘贛農村;1.9萬噸“毒泥”傾倒在門頭溝區清水鎮的張家莊村,44畝林地嚴重污染;數十桶約兩噸的工業廢油被傾倒在蘭溪市衢江邊空曠的砂石地上……2016年工業固體廢物違法處置的現象頻頻出現,讓固體廢物的管理面臨考驗。
實際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長,但處置能力不夠也是工業固廢資源利用亟待解決的難題。
環保部數據顯示,2005~2015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平均增長率為9.8%,“十二五”以來年產生量超過30億噸,2015年產生量達到32.71億噸(含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3976.11萬噸)。
相對而言,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凸顯。
據了解,我國有色金屬回收率是50%左右,尾礦綜合利用率2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利用率分別達到了70%、60%。
凌江認為,我國部分行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與國際差距較大,綜合利用途徑單一,綜合利用率提升空間較低,分類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存在技術瓶頸。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不足,影響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環境風險長期存在。”凌江說,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約是綜合利用量的1.7倍,近四成工業固廢未被利用,2014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堆存總量近600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之所以出現大量工業固體廢物違法處置的現象,處置成本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凌江稱,固體廢物處理成本占工業企業運行成本的8%~10%。2014年處置、貯存的12.5億噸工業固體廢物,預期處理成本2625億~3875億元,相當于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27%~40%。
可借鑒對廢水廢氣排放的處罰方式
“(加強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任務及實施路線包括:建立資源環境統籌管理法律制度體系,實施資源環境統籌戰略,優化資源化產業布局,強化高值化綜合利用科技支撐。”凌江說,能否落實好的關鍵是需要牢固樹立兩個概念: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產生廢物就是排污。
“固廢和廢水、廢氣是一樣的,應該是排污就收費、超標就罰款,比如達標排放合理處置,在這個范圍內可以收稅,如果超出了就要處罰。”凌江說。
對此,薛濤認為,目前工業土體廢物并沒有納入到排污收費項目中,現在推進的排污許可證正試圖改變這種局面。其中,排污許可證首先解決過程管理,通過稅費改革可以倒逼資源化和產業結構調整。
薛濤解釋,針對工業固體廢物的問題,先要得到量的控制,逐步加入稅費成本,但壓力會很大,有些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與此同時,在工業固體廢物中,危廢的處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核準經營規模達到5263萬噸/年,其中,核準利用規模為4155.1萬噸/年,核準處置規模為982.4萬噸/年。從實際利用處置情況來看,2015年危險廢物實際經營規模為1536萬噸,其中,實際利用量為1096.8萬噸,實際處置量為426萬噸。
凌江介紹,我國每年危廢產生量4000萬噸左右,2015年統計的所有處置和利用量1500萬噸左右,剩下的2500萬噸絕大部分屬于企業自行利用。但是,現實看到的情況是危廢被隨意丟棄,說明有些地方危廢處置能力薄弱,危廢管理也存在問題,沒能有效地管住。
凌江進一步介紹,現在對危廢的管理有兩個想法:一是不希望有任何危廢逃避監管;二是鼓勵市場利用。但是,危廢管理很嚴,就會影響市場利用的活力。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建立標準規范來解決,現在國家的標準制定較慢,企業制定的標準得不到官方認可。“我們在考慮,希望盡快制定國家的標準,同時盡量釋放企業的活力,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但這方面還有一些爭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