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3 00:55:43
業內表示,如果因為企業資質偏差、融資困難,那么吸引中介機構去協助發行融資的動力就是相對較高比例的發行費用,此時企業就需要背負較高的融資成本。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宋戈 實習記者 冷輝
◎每經記者 宋戈 實習記者 冷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統計2015年~2016年11月14日期間掛牌公司融資方案后發現,支付高額發行費用的公司不在少數。在331家企業披露了發行費用的386例融資方案中,有43家企業支付的發行費用超過去年全年凈利潤,6家企業的發行費用占募資總額比例超10%。
43家掛牌企業辛苦一年賺的利潤,卻抵不了自己一次增發費用。照這樣看,那券商的新三板項目人員豈不是賺大了?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不少投行卻向記者訴苦稱干這活就賺不到錢——公司也叫苦!投行也叫苦!即便投行說不賺錢,那企業的錢花到哪去了總該讓人明白?
今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新三板公司融資發行費用進行調查報道,收費的標準是什么?喊著賺不到錢的券商為何仍然熱衷參與新三板項目?
收費標準:無統一格式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投行、掛牌公司、投資公司人士均表示:發行費用并無統一標準,具體視不同的主辦券商或中介機構、企業融資難易程度、企業和中介機構的關系、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資產規模、募集資金總額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而定,由企業和中介機構協商確認。
如果是企業自身接洽和找到的投資者,那么一般不需要找第三方財務顧問等中介機構,主辦券商和律所等也只是按照要求審計、評估和出具相關證明材料即可。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豐稱,主辦券商此時一般會收取約十幾萬元的定額費用。財達證券場外市場、做市業務部門負責人王志北則稱,此時中介一般只收取一些必要的材料費等,當然也不排除會有部分中介考慮到長期合作關系或因費用已包含在年包干中介費用中,而不再另收發行費用。
舉例來看,亨達科技的董秘周怡表示,公司稍早前剛完成的130萬元增發,發行費用為22.5萬元。而主辦券商申萬宏源向她們表示,2000萬元以下的股票發行融資項目,最低收取20萬元。中塑在線今年7月完成了168萬元的募資,公司董秘也表示,25.5萬元的發行費用都給了主辦券商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又采訪了卡車之家、立方控股的相關人士。他們均表示,其公司股票發行融資主要是主辦券商協助進行的融資、對接投資者。兩家公司都是和各自的主辦券商簽署的中介發行費用合約。
對于上述這種資金方是主辦券商或者第三方財務顧問找來的情況,廣澤豐表示常見的發行費用收取比例在募資總額的3%~5%,超過7%就顯得較高。王志北則表示2%~5%都處于合理的常見范圍。而某一線券商上海分公司投行部經理則表示,上浮到5%~10%也是有可能的,不一而足。
發行費率:超10%需特別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券商投行部經理處了解到,發行費用業內最常見的是按照募資總額的2%~3%收取。如果企業質地優良、股票發行總額較大、募資情況特別順利,那么中介收費比例還可以更低。但如果股票發行不順暢、融資困難、企業急需資金,那么收費比例會適當上浮,但一般不超過5%。投資公司等財務顧問和券商投行部門等中介的收費標準相對一致,超過5%的情況基本少見。
王志北認為,超過7%~8%的收取比例就已經很夸張了,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融資成本。廣澤豐則表示,如果發行費用占比如此之高,那么其毛利率水平必須做到覆蓋成本。
對于高比例,中同資本總裁袁勇提到,中介機構的發行服務費用如和其所承擔的風險責任不相符,風險責任偏高就會導致中介機構沒有做下去的動力。比如對于融資額度較低的項目,回報相對偏低,但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職責相差不大,主辦券商和一些大的財務顧問都沒有動力去做投融資對接。如果因為企業資質偏差、融資困難,那么吸引中介機構去協助發行融資的動力就是相對較高比例的發行費用,此時企業就需要背負較高的融資成本。
一家江浙券商的私募融資、投行部總經理也表達了相同觀點,新三板確實沒有具體的中介機構發行服務費收費標準,但募資總額的3%~5%是實際操作中常見的情形。超過5%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這個取決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程度、融資難易程度等不同情況,但超過10%的情形則表示此前未聽說。
券商:新三板定增項目收益少
雖然有企業認為發行費用太高。但一些券商認為,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定增項目吸引力遠不如主板的IPO和再融資項目。
新三板的定增項目,一般來說券商投行部專職做定增業務項目的人員,兩個人一年做五六個項目不成問題,理論上連軸轉做項目到10個也不成問題。廣澤豐介紹道,但如果每一個項目只是收取十幾萬元左右的通道業務費用,那么賺的都是辛苦錢,沒什么利潤可言。只有當進行融資對接的時候,收取一些財務顧問費用,對于券商和項目組成員來說,才有賺。
王志北表示,不少券商做定增項目其實都不怎么賺錢,包括他們自身。主要是收費不高,要么就是一個通道業務費用,即使有融資對接收取財務顧問費用,2%~ 5%的業內收費比例和主板的IPO、定增項目收益相比仍然“杯水車薪”。
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個10億元的IPO項目,券商合計收費少說也要幾千萬元。
不難發現,新三板的定增項目募資總額大多不超過5千萬元,即使券商有參與融資活動、組織路演、對接投資者,另外收取一些財務顧問費用,一般也不過一兩百萬元,只有通道業務費用的話更是僅10萬到20多萬元,對比顯而易見。
券商為何還接新三板的項目?
從券商角度來說,除了收費不高,在新三板定增項目在責任方面,擔當的風險并不小。
有業內人士稱,主辦券商、律師事務所和其他中介機構等,如果在股票發行過程中有夸大、誤導性宣傳等違規行為,則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綜合上述因素,廣澤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新三板定增項目相對輕松,但責任不小,并且收益不高,券商更傾向于做主板的IPO和再融資項目。王志北等人也持同樣看法。
中同資本總裁袁勇向記者表示,正是因為掛牌企業融資需求高漲、券商也看不上這些小項目,才給了第三方財務顧問巨大的生存空間。對于第三方財務顧問承擔什么風險,袁勇稱,可以說幾乎沒有太大風險。而其他接受采訪的投行和企業則表示,只要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盡到了自身的職責,基本上不存在比較特殊的風險。
從這點可以看出,券商、律所風險責任遠超財務顧問,然而還有很多券商會參與這些新三板定增項目,又是為何?
針對記者的提問,廣澤豐表示,主板的IPO和再融資項目承攬相對比較困難,在此前IPO未開閘的時候,一年能做成一單就已經很不錯了。券商之所以愿意接,是因為“沒肉吃的時候、還是要喝點湯”的。而王志北表示,愿意接的原因是尋求一些優質的企業和項目,還是能賺到一些利潤的,更重要的是從中尋求一些轉板的機會和項目,進行培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